鄖陽古城東大門(資料圖)。
“命名”是一種藝術,“命名”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水準的體現。明清時期的鄖陽城門命名藝術是我們弘揚鄖陽歷史傳統文化,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突現地方區域文化特色的藝術典范。
據《鄖縣志》記載,明天順8年(1464年),鄖縣始筑土城,后因漢水洗絳,官府累有修繕。后因平定鄖陽流民之亂,督察御史原杰開置鄖陽府后,鄖城始得擴建,為彰顯鄖陽文治武功宦績,鄖城東、南、西、北四門,均以“迎熏”、“平理”、“伏波”、“拱辰”4名而冠之。
東門“迎熏”一詞,意謂鄖陽平定流民之亂,設置鄖陽府后,始得皇恩浩蕩,日沐大明皇恩熏陶,社會風氣日盛,世道興旺發達,文化繁榮昌盛。有民風純正古樸之含義。
南門“平理”一詞,意謂天下太平,程、朱理學盛行,民司其職、恪盡職守,無繁多訴訟、刑杖之擾。官清民樂,宦績顯著,以期達到天理順達、社會穩定、輕賦寬刑的社會效果。
西門“伏波”,借漢水波濤洪瀉之意,比喻明代鄖陽設府前,鄖地不受明朝統一教化,流民蜂聚,強者食弱,劉通、石龍、王小洪、李原烽煙四起,流民造反,波濤起伏不定。以彰顯明代督察御史原杰因勢利導,效法周成王姬庸治世理念,以德治國的治世業績。
北門“拱辰”一詞,意謂鄖地始為華夏一統,全面推行明王朝以德治國理念:明吏律以振皇聲,輕賦稅讓利于民,興文化以正風化的皇家治世風范。喻借拱托北斗七星之意,傳承鄖陽魁星高照,文風昌盛,以德育人之風范。
鄖陽的鎮江塔、魁星樓、天馬書崖和滄浪亭、孔子聽歌處、瀛洲雨意、鄖山書院、文昌閣、掛榜崖等一系列文化基礎性建筑設施,都是這一時期鄖陽明代古城東、西、南、北四門命名文化的附屬性建筑設施。
由此可見,鄖陽的古代城門命名藝術是鄖陽明清時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思想藝術體現,是弘揚鄖陽民族傳統文化的歷史根源。鄖陽古城東、西、南、北四門的命名藝術風格和品位,是鄖陽地方文化特色的展現。(陳治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