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rgapp"><menu id="rgapp"></menu></object>
  • <big id="rgapp"><nobr id="rgapp"></nobr></big><th id="rgapp"><option id="rgapp"></option></th>

  • <code id="rgapp"><small id="rgapp"><track id="rgapp"></track></small></code>
  • <th id="rgapp"></th>
    <strike id="rgapp"><sup id="rgapp"></sup></strike>
    <tr id="rgapp"></tr>
    新聞 政務 黨建 視頻 圖片 社區 評論 旅游 電商
    客戶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數字報

    古麇國的“娣姪陪嫁”

    時間:2015-05-04 17:30    來源:十堰晚報  字體:  打印  播報

    特殊的婚嫁習俗

      一女出嫁“娣姪陪嫁”

    古麇國的婚嫁習俗是什么樣的呢?喬家院墓地就很好解開了這個謎底。

    在人類的婚姻史上,除了母系氏族時期男方到女方家過夜外,其余的時間都是女方嫁到男方,這種形式叫出嫁或是出閣。姑娘出嫁,要帶嫁裝。這與喬家院有什么關系嗎?有,喬家院墓地出土的很多青銅器就是陪嫁之物。

    在喬家院出土了一件銅簠,上有“申王之孫叔姜”的字樣。它雖出自喬家院,但并不產自麇國。這件陪嫁品出自申國,申國國君將女兒嫁到麇國,并專為女兒出嫁鑄造了這件銅簠,考古學上稱這種陪嫁品為媵器。周代王室、諸侯及貴族的女子出嫁時,其父母兄長等要為女子鑄造青銅器(即媵器),供女子在夫家作祭祀用器或生活用器。

    申國的貴族之女為何要遠嫁到麇國呢?這和春秋戰國時期的婚姻習俗有關。據文獻記載,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遵循“同姓不婚”和“諸侯不內娶”的原則。“同姓不婚”,即相同的姓氏不能通婚。“諸侯不內娶”,即本國的國君(按周制為諸候)是不能在本國內婚娶的,只能娶其它諸侯國的女人。如此說來,喬家院出土的青銅簠中,那位叫叔姜的女子很有可能是麇國某位國君的夫人。因為叔姜是申國國君之女,其嫁到麇國絕非一般夫君可配,應該只有一國之君可當之。

    春秋戰國時期,婚姻制度中還有一種特殊的制度,即媵制。什么是媵制?先說“媵”,按中國最早的詞典《爾雅》解釋:(古代)婦女出嫁時,隨嫁的人或物品。即我們前面所說的媵器。清朝龔自珍在《說宗彝》解釋更為清楚:“宗彝者何?古之媵器也。君公以嫁子,以鎮撫百姓。”這里所說的媵器是國君嫁女,以安慰百姓。

    但作為一種制度情況又不一樣了,按照古代的一本記載婚姻的書《儀禮·士昏禮》記載:“古者嫁女,必娣姪從之,謂之媵。”這里多出了“娣姪從之”幾個字,這又是什么意思?

    《公羊傳》上說“媵者何?諸侯娶一國,以姪娣從,姪者何?兄之子也。娣者何?弟也。”這是說女子出嫁,嫁到夫家作正妻,但還要隨嫁的有“姪和娣”,“姪”即兄長的女兒,“娣”為妹。她們過去只能作為偏房。這里的“姪和娣”與其它嫁裝一樣也稱為媵,喬家院出土的“申王之孫叔姜”青銅簠就是這種媵器。

    無獨有偶,喬家院還出土了一批青銅器,叫媵御,即男人為了結婚而鑄造的青銅器。這個男人叫“中瀕”或叫“中瀕兒”。為了結婚,他的父母為他鑄造了銅盤、銅匜、銅比這3件青銅器。這3件青銅器都出現了“御”字,即指男方專為婚禮迎娶新娘所鑄之器,與女子陪嫁的“媵器”相對。媵與御除分別指女方嫁送和男方迎娶的隨從外,還應包含有夫婦所備婚嫁之具。

    滕與御在文獻中常記載,《儀禮·士昏禮》:“婦至,主人揖婦以入,及寢門,揖入,升至西階。布席于奧,夫人于室即席。婦尊西南面,御沃盥交。”這個意思是說,當新娘到了新郎家前時,主人要將新郎摻扶著進入新房,新郎要面對南方坐下,表示對新娘的尊重。坐定之后要舉行一個新婚儀式,儀式中要擺上新郎和新娘兩家的陪嫁品,且這些物品要交錯擺放,以示陰陽結合之意。

    喬家院出土的這幾批青銅器雖同為婚嫁之物,且為一男一女的新婚之器,但并不是同一個新婚之物,因為它們出于不同的墓葬,顯然是屬于兩個家庭所有。不過我們大致可以看出春秋戰國時期貴族家庭的婚禮,即在新婚之前兩個家庭都在鑄造新婚用的青銅禮器,女方將鑄好的銅器送到男人家里。新婚之日,新娘如期而至,男方家人熱情地將新娘迎到新房內。新娘穿著絲綢的寬大衣服,上面繡著艷麗的鳳鳥花紋。新娘入洞房之后端坐到西,面對著南方,舉行新婚儀式,儀式禮畢,婚禮正式結束。

    ( 責任編輯:吳忠斌    新聞報料:8110110    版權聲明

    亚洲аv电影天堂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