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rgapp"><menu id="rgapp"></menu></object>
  • <big id="rgapp"><nobr id="rgapp"></nobr></big><th id="rgapp"><option id="rgapp"></option></th>

  • <code id="rgapp"><small id="rgapp"><track id="rgapp"></track></small></code>
  • <th id="rgapp"></th>
    <strike id="rgapp"><sup id="rgapp"></sup></strike>
    <tr id="rgapp"></tr>
    新聞 政務 黨建 視頻 圖片 社區 評論 旅游 電商
    客戶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數字報

    天河的傳統七夕風俗

    時間:2015-05-04 17:54    來源:鄖西在線  字體:  打印  播報

    至今,在天河連漢水的地方---鄖西觀音鎮的天河口一帶,還流傳著七夕節乞巧的有趣風俗,這是,近日,在觀音鎮天河口七夕文化挖掘走訪調查中發現的。

    據當地埡子灣村一組一名79歲的余姓老人回憶,他們小時候聽當地的老人曾講述過當地的“乞巧”活動大致是這樣進行:

    一是準備活動。七夕乞巧活動一般是在少女婦女中進行, 在七夕前幾天, 將綠豆、豌豆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 “泡巧”, 也稱為“種生”,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

    二是當天活動。第一是齋戒沐浴,參加的少女、婦女們在七夕那天必須齋戒一天,沐浴后參加夜里的活動。第二是拜織女,在七夕之夜,少女、婦女們一大家人或自己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舉行儀式,在堂屋或庭屋中擺設八仙桌,桌子上置茶、水果、花生、瓜子等祭品,前置一個小香爐,焚香,朝著織女星座,禮拜 ,許下自己的心愿,祈求織女賜予她們聰敏靈巧,使他們心靈手巧,能織善繡。 第三是卜巧,拜織女后進行,拿一瓷碗盛滿水放在月光下,將準備好的巧芽拿出來,然后每個人依次將巧芽拋在水面,看水底影子,如果有成針、剪刀、花瓣、似魚、龍者就得巧,這項活動可反復進行,大家一直玩到半夜才散。

    天河口一帶流傳的七夕乞巧的習俗,筆者近日在清同治版《鄖縣縣志》中得到印證,縣志中“風俗篇”記載“七月七夕為牛女會銀河之期,前期人家有女用豌豆浸水中,令芽長數寸,以紅箋束之,名曰巧芽,至是夕,婦女幼稺焚香于庭,獻瓜果,祈天孫以乞巧,用瓷碗盛水,取芽投之,復於月光下照之,影如彩鍼花瓣或似魚龍游戲,謂之得巧”。

    為什么天河口一帶的習俗在清同治版《鄖縣縣志》中有記載呢?是因為在清同治年間,天河口上下一帶包括澗池泥河、羊尾板橋一帶都曾劃歸鄖縣管,所以,鄖縣史志中關于七夕乞巧的習俗自然也是天河口一帶風俗的反映。

    天河口一帶傳統的七夕乞巧風俗和史志的印證,說明了鄖西縣七夕習俗在民間有傳說,在歷史文獻上有記載,在活動中有自己的內容,再次說明了鄖西七夕文化的悠久歷史 。

    ( 責任編輯:馮鵬    新聞報料:8110110    版權聲明

    亚洲аv电影天堂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