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rgapp"><menu id="rgapp"></menu></object>
  • <big id="rgapp"><nobr id="rgapp"></nobr></big><th id="rgapp"><option id="rgapp"></option></th>

  • <code id="rgapp"><small id="rgapp"><track id="rgapp"></track></small></code>
  • <th id="rgapp"></th>
    <strike id="rgapp"><sup id="rgapp"></sup></strike>
    <tr id="rgapp"></tr>
    新聞 政務 黨建 視頻 圖片 社區 評論 旅游 電商
    客戶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數字報

    竹山合碗席、官渡木椅制作等入選十堰非遺

    時間:2015-05-04 17:57    來源:十堰晚報  字體:  打印  播報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記者 方元 通訊員 肖勇 報道:日前,市政府正式公布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有10個項目入選。至此,全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達到106個。

    據了解,市文體局于2014年組織開展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申報評審工作。經各縣市區申報、文本審核、專家評審、媒體公示無異議后,確定了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這10個項目分別是:三腔啞功、鄖陽榨油技藝、申氏榨油技藝、溢水豆瓣醬制作技藝、官渡木椅制作技藝、毛家窯陶器燒制技藝、席氏正骨術、茅箭清明會、龍華廟會、合碗席。

    第五批市級非遺項目簡介

    三腔啞功:起源于漢末,屬民間獨有多流傳于房縣的一個文藝曲牌,由高音嗩吶、低音嗩吶和鑼鼓三樣樂器合奏而成。以吹為主,只吹不唱,吹的時候根本看不出嘴巴在動是用內力將聲音逼出來。

    鄖陽榨油技藝:民間俗稱“打油”,從北魏時期流傳至今。是由人工捶打或撞擊,直接從原料中擠出的油。有用桐籽、木梓制作的工業用油和用芝麻等制作的食用油。

    申氏榨油技藝:主要采用人力撞榨的方式,直接從原料中擠壓出油,不施用任何機械手段。源自光緒年間申氏家族自籌資金辦起的錘榨油坊,至今在鄖西傳承延續。

    溢水豆瓣醬制作技藝:竹山縣溢水鎮流傳用黃豆制作豆瓣醬食用的技藝,制作的系列風味麻辣醬食品,兼有川湘口味,醬香獨特。

    官渡木椅制作技藝:已流傳150年,以當地產馬尾松為主要原材料,柏樹、桑樹等次之,其結構精巧、造型美觀、色澤清爽、經濟實用的技藝特征,較好地保留了民間實用家具的美學價值和社會實用價值。

    毛家窯陶器燒制技藝:竹溪的毛家窯有200多年歷史,燒制過程包括盤熟陶泥、制坯上釉、控火燒窯、適時開窯四個大的環節,特點是做工精細、胎壁薄勻、重量較輕、結實耐用,品種包括泡菜壇、花盆、工藝陶罐等20余種,花色100多個。

    席氏正骨術:源于光緒年間,目前在丹江口開店接診,傳承了傳統中醫骨傷療法的精華,以摸、接、端、提、按、摩、推、拿等基本方法為主,輔以針灸及外敷,內服家傳藥物治療骨折、脫臼、脊椎勞損等,治愈率高。

    茅箭清明會:是清明節期間民間存在于本家族中的民俗活動。有小清明會和大清明會之分。議程一般包括掃墓祭祖、踏青郊游、開祠認祖、續譜傳譜、敦親睦族、功過獎懲、處理糾紛、戲班演出、拼桌擺宴、吃會認親等內容。

    龍華廟會:有上千年歷史,是鄖西縣觀音廟廟會活動的延伸,逐步衍化為集宗教、戲劇演出、民歌演唱、物資交易、民俗活動、說媒相親為一體的綜合性集會。

    合碗席:是竹山盛行幾百年的傳統飲食文化習俗。根據席面菜食組合和上菜程序的不同,又有 “帶子上朝”、 “八大件”、“四大六小”、“三點水”、“五馬踏四牛”、 “流星趕月”等七大類菜譜。其席面菜豐富、制作工藝講究、菜食名稱文雅、開席程序規范,廣泛用于紅白喜事、喬遷之喜、壽宴、生日宴等活動中。

    ( 責任編輯:馮鵬    新聞報料:8110110    版權聲明

    亚洲аv电影天堂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