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rgapp"><menu id="rgapp"></menu></object>
  • <big id="rgapp"><nobr id="rgapp"></nobr></big><th id="rgapp"><option id="rgapp"></option></th>

  • <code id="rgapp"><small id="rgapp"><track id="rgapp"></track></small></code>
  • <th id="rgapp"></th>
    <strike id="rgapp"><sup id="rgapp"></sup></strike>
    <tr id="rgapp"></tr>
    新聞 政務 黨建 視頻 圖片 社區 評論 旅游 電商
    客戶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數字報

    竹溪茶葉史到底有多久

    時間:2015-05-04 17:58    來源:竹溪新聞網  字體:  打印  播報

     

    高山茶園

    培育新品茶棚

    精挑細選成品茶

    鮮茶葉交易

    采擷鮮茶葉

    秦楚網訊(竹溪新聞網)文/通訊員 嚴浩 圖/記者陶德斌

    我們常說竹溪茶歷史悠久,到底有多久?

    據《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神農是部落首領,為求得治病良藥,率子民從隨州厲山出發,來到鄂西北大山遍嘗百草。崖高壁陡,伐木搭架而上,后人稱這里為“神農架”。當時茶多作藥用,神農架與竹溪相隔僅百余公里,同屬古庸國,秦巴山區,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且都為深山老林,物種應基本一致。

    由此推斷,竹溪茶應“發乎神農”,至今已有四千年以上。不過,這種推測似有牽強之嫌,竹溪茶史有多久,還是應看確切的史料記載。

    在距今2600多年前的東周時期,竹溪屬古庸國?!吨裣h志》(清同治版)記載:“楚莊王三年(即周匡王二年,公元前611年),庸率群蠻叛楚,八月,楚伐庸,楚人、巴人、秦人滅庸,庸地入楚,置上庸縣,竹溪為上庸縣屬地。”《四川通志開縣志》的記載與竹溪縣志遙相應證:“周匡王二年 (公元前611年),巴、楚、秦三個諸侯國結盟伐庸。滅庸以后,瓜分其地,巴分到今下川東 (含今開縣)地。”很明顯,庸國設立應在春秋之前的商代,滅亡于春秋時期。

    大量史料表明,庸曾是一個泱泱大國,歷史有千年之久,疆域東至麇(現房縣、???、丹江口及神農架北部),南至湖南張家界,包括湖北西部和重慶的東北地區,西至漢中,北至陜西旬陽縣及商洛東部?!稄V雅》曰:“荊巴間采茶作餅成,以米膏出之。若飲先炙,令色赤,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這里說的荊巴間,即湖北西部 (包括恩施、荊州、神農架、十堰及襄樊的部分地區)和重慶東部。 《太平環宇記》在介紹房州竹山 (當時上庸縣已并入竹山縣,故含竹溪)時,有 “土女治麻楮,不事蠶桑,男子刀耕火種,不知文學,其於信巫鬼,重淫祀。土產,貢葛、蠟、硝、茶”的文字,這是對竹溪產茶的確切記載,當時茶葉主要用于醒酒提神?!?/p>

    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記載: “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于巴,爵之以子……丹、漆、荼、蜜……皆納貢之。”意即周武王亡殷以后,巴蜀一些原始部族,一度也變成了周的封國,當地出產的荼 (即茶)和魚鹽銅鐵等,悉數變成了 “納貢”珍品。這是茶葉作為貢品的最早記述,而且 《華陽國志巴志》中明確指出,所進貢的茶葉,“園有芳蒻 (竹)香茗”,不是采之野生,而是種之園林的茶樹。這應是西周時期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81年)。我們稍加分析不難發現,既然西周時期飲茶在巴蜀已比較盛行,應先有一個茶的發現和早期利用階段,而且也不會僅僅局限在一個很小的范圍。

    庸被楚、巴、秦滅亡瓜分,后秦又吞并了巴蜀。清顧炎武《日知錄》記載:“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飲之事。”至此,飲茶成為專門的“事”。茶學專家們把這段時期稱為中國茶業最早的發展階段,亦即西周、春秋時期,以巴、蜀為中心?!     ?/p>

    我們在歷史長河中的西周和春秋時期找到了竹溪茶的清晰印跡,再來看漢唐時期。

    《新唐書》記載,歸州巴東郡(三縣:秭歸、巴東、興山)、夔州云安郡(四縣:奉節、云安、巫山、大昌)、金州漢陰郡(六縣:西城、洵陽、淯陽、石泉、漢陰、平利)三郡特產“土貢”均有茶。唐《通典食貨賦稅》還記載了茶葉作為賦稅的數量,即安康郡貢茶兩斤,夷陵郡貢茶二百五十斤,靈溪郡(湖南龍山)貢茶一百斤??さ脑O立自隋唐開始,《新唐書》記載的內容也主要是漢、隋、唐時期的歷史。

    上述出產貢茶的郡,都曾是古庸國屬地,庸地其他地區都產茶葉,有的早在古庸時期就享有盛名,但為何惟獨其都城上庸即現竹溪、竹山周圍無茶葉種植歷史記載,是否上庸不適宜種茶或者隋唐時期不種茶呢?答案是否定的。上庸一帶應該與周邊地區一樣,茶葉種植同樣歷史悠久,同樣是茶葉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只不過在漢唐時期,這一帶長期處于戰亂(如竹溪民間傳說薛剛反唐曾在泉溪、豐溪屯兵,紀鸞英曾在水坪紀家山駐軍,穆桂英在豐溪下三壩留有系馬樁),茶葉種植規模相對較小,因而被史學家遺漏。那么,我們到民間去搜索吧!

    古庸國千余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庸文化,茶文化自是不在話下。三國時期名醫華佗在《食論》中寫道:“苦茶常服,可以益思。”蜀人王褒所著《僮約》中有“武陽實茶”及“烹茶器具”之句,武陽即今四川省彭山縣,這說明在秦漢時期,巴、蜀產茶已初具規模,并有多種用途,如藥用、喪用、祭祀用、食用,或為上層社會的奢侈品。在竹溪民間,至今仍有用茶水洗眼治病、消火殺菌以及以茶葉、谷物、鹽用于巫術“辟邪”的做法?!      ≈裣耖g,還廣泛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廬陵王李顯被貶房陵時,曾途經竹溪梅子埡,偶染暑疫,土人取茶“煮而飲之”。李顯不僅頗感茶味佳美,暑疫之疾也被治愈,遂用梅子茶敬獻母皇武則天。武則天品嘗后大加贊賞,欽定為貢品,歲歲納貢,這就是“梅子貢”茶的由來。竹溪籍著名作家野莽在 《地名志梅子埡》中詳細講述了這一傳說的來龍去脈。武則天將兒子、唐中宗李顯貶至房陵當廬陵王,這是不爭的史實。后來李顯用盡心機討得母皇歡心,終于回到宮廷,并登上帝位。究竟李顯用什么討得母皇歡心?除特定的歷史機遇等因素,時常以地方特產茶葉等貢品上貢、以表對母親兼皇帝的武則天的孝敬自是少不了的。

    如果傳說值得懷疑,那么今天竹溪匯灣鄉梅子埡山頂的數十株成片的古貢茶樹則不容置疑。當地盧姓人家藏的《盧氏家譜》記載:先祖系梁山好漢盧俊義之子,為逃避官府追殺,隱姓埋名于此,以茶為業,這片茶園即其逃匿于竹溪時所種。宋代是歷史上茶飲活動最活躍的時代,宋徽宗趙佶親著有《大觀茶論》。正所謂上行下效,自宮廷至民間,“繡茶”、“斗茶”、“分茶”之風甚為流行,茶肆、茶樓隨處可見。那么,盧俊義原是員外大戶,在茶風盛行的時代,其后人隱居梅子埡,以茶為業就不足為奇了。宋江等起義的年代大約在宋宣和元年(1119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前后三年多,盧俊義之子應生活在公元1150年前后,那么梅子埡古貢茶樹距今應在800年以上,這與華農大專家的考證完全一致?!     ∫徊坎枋肪褪且徊恐腥A文明史。在古代中國,隨著封建社會的發展,茶葉也逐漸由最初的藥用、貢品、祭祀用發展到食用、飲用,由巴蜀逐漸東移南下,遍及九州,成為舉國之飲。公元589年到公元1368年的隋、唐、宋、元時期,是中國茶業興盛階段,但是,筆者至今未見有元朝典籍中對竹溪茶的記載。竊以為,因竹溪偏居巴山一隅,少有名山大川,對文人、墨客、高官缺乏吸引力。再則,元朝統治者是北方游牧民族,習慣飲用紅茶。這也大概是竹溪綠茶不被人識的原因之一吧!

    倒是在明清時期的相關典籍中,人們找到了竹溪茶的影子。清同治版 《竹溪縣志》記載: “邑紳李昌平造茶亭于上……子榮春等除捐山地一分,作煎茶經費外……”意思是說,明清年間竹溪居民有飲茶習俗,當地有錢人李昌平 (字東山,嘉慶辛酉年進士)還在縣城東西兩地開辦茶亭作為善舉,供過往行人飲茶,子榮春等人還捐出一分山地,作為煎茶的經費。竹溪縣文化館現藏有一件本地出土的青銅器,下面為一個小鼎,上面有一個銅碗,碗口一邊制造有缺口。據考證,此物為古人煮茶所用?!     ?983年,竹溪縣電視臺記者甘啟良(著有《竹溪植物志》),與天寶鄉干部余以新在天寶鄉楊家坪村龍王溝一山谷見到兩棵古茶樹,其中一棵高約3米,有3個主干,每個主干直徑約13厘米。據推算,樹齡至少在500年以上,那就應該是明朝中期的。兩棵茶樹的基部有人工砌的石坎,可見有古人培植。與茶樹隔溝相望的正對面懸崖上有一巖洞,洞口有殘存石墻,明顯有古人居住。2004年,甘啟良再尋那兩棵古茶樹未果,但在天寶鄉小桂、大桂(均為地名),卻發現數株百年以上的古茶樹。竹溪茶史悠久,由此可見一斑。

    歲月的巨輪駛至二十世紀初,盡管戰火頻繁,但竹溪茶一如竹溪人堅強而茁壯地生長、繁衍。1949年竹溪解放時,水坪鎮的紀家山、油房梁,鄂坪鄉的羅漢埡,匯灣鄉的梅子埡,天寶鄉的白雞埡、孔雀埡、關山、楊家坪等地有小塊茶園,加上農戶房前屋后的零散茶樹,面積達3000多畝,產量7500余公斤。1966年興辦縣國營龍王埡茶場,1969年興辦梅子埡茶場,全縣茶葉面積突破1萬畝,產量突破5萬公斤。到2010年,全縣茶葉達到20萬畝,年產量達到400余萬公斤,并形成綠茶、烏龍茶、茶食品百花齊放的發展格局。

    竹溪茶葉發展史,正在不停地刷新。

    ( 責任編輯:吳忠斌    新聞報料:8110110    版權聲明

    亚洲аv电影天堂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