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rgapp"><menu id="rgapp"></menu></object>
  • <big id="rgapp"><nobr id="rgapp"></nobr></big><th id="rgapp"><option id="rgapp"></option></th>

  • <code id="rgapp"><small id="rgapp"><track id="rgapp"></track></small></code>
  • <th id="rgapp"></th>
    <strike id="rgapp"><sup id="rgapp"></sup></strike>
    <tr id="rgapp"></tr>
    新聞 政務 黨建 視頻 圖片 社區 評論 旅游 電商
    客戶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數字報

    從庸國到上庸

    時間:2015-05-04 17:59    來源:十堰日報  字體:  打印  播報

    □ 潘彥文

    據我國最早的史籍 《尚書》記載,殷商時期 (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046年),以今天的十堰為中心的漢江中上游地區,居住著庸、羌、髳、微、廬、彭、濮七個部落方國。庸國居住在今竹山縣上庸鎮為中心的堵河中上游地區,羌國居住在今天的陜西漢中市及以西地區,髳國居住在今四川巴中與陜西漢中交界的地區,微國居住在堵河下游今十堰市張灣區黃龍鎮一帶,廬國居住在今湖北宜城市西南一帶,彭國居住在今房縣、襄陽市谷城縣一帶,濮國則居住在今重慶市巫溪縣大寧河一線。加上遠在四川中西部地區的蜀國,史稱參加周武王伐紂的 “西土八國”。西土八國,庸為大。今天筆者帶您走進中華民族的上古時代,從文獻與田野考古的結合中去探究庸國的今生前世、興衰存亡。

    《尚書·牧誓》記載,公元前1046年2月5日黎明時分,周武王姬發率領幾路諸侯、方國的軍隊聚集在今河南淇縣西南的牧野,向諸侯之師發出伐紂動員令:“逖也,西土之人!……嗟!我友邦冢君,御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廬、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干、立爾矛,予其誓!”譯成現代文即是 “路途多么遙遠啊,從西方來的人們!……??!我友好邦國的國君,王室近臣、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以及庸、蜀、羌、髳、微、廬、彭、濮諸部落方國的人們,舉起你們的戈、排列好你們的盾牌、樹立起你們的矛,我就要宣誓了。”這是庸國第一次在我國最早的史籍中出現。牧野之戰發生在周武王十一年 (公元前1046年),從周武王點名的伐紂聯軍中,我們看到有三類軍隊:一是“友邦冢君”的軍隊,即指在周武王九年(公元前1048年)在今河南孟津會盟的八百諸侯;二是周武王自己的軍隊;三是“庸、蜀、羌、髳、微、廬、彭、濮人”西土八國的部落方國軍隊。

    庸國是商代分封國還是土著部落方國,歷代學界各執一詞。經考察比較,筆者認為庸國是本土的部落方國較為恰當。唐代的 《元和姓纂》、宋代的 《通志·氏族略》認定庸國是商代侯國,宋代的 《路史·國名紀》認定其是商代的伯爵國。這些認定均源于 《尚書·牧誓》中記載的周武王率各路諸侯伐紂的史實。他們沒有仔細推敲周武王在誓詞中有分寸地點明了參加伐紂聯軍的三類人群的身份。八百諸侯稱之為 “友邦冢君”,西土八國稱之為“人”。只有諸侯國首領才能稱之為 “君”。一字之差,便點明了 “庸、蜀、羌、髳、微、廬、彭、濮人”是商代的部落方國部族的身份。庸國當是漢水流域的土著部落國家。微國和彭國是遭到滅國而流亡到漢水流域的夏商時期的東夷方國。然而周武王將庸國排在 “西土八國”之首,還排在蜀國的前面,這可以肯定,殷商末期的庸國是漢江上游地區比較強大的部落方國。

    庸國的第二次出現是在西周的周夷王時期 (公元前885年—公元前877年)?!妒酚?middot;楚世家》記載: “當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漢民間和,乃興兵伐庸、楊粵,至于鄂。熊渠曰: ‘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乃立其長子康為句亶王,中子紅為鄂王,少子執疵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蠻之地。及周厲王之時,暴虐,熊渠畏其伐楚,亦去其王。”熊渠是西周分封楚以子男之田的第六代楚子,距被分封時已有一百四十多年。 《史記·楚世家》又云: “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蓽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由此可知,楚國在被封于荊山之麓的丹陽(今湖北枝江市與當陽市一帶)后 “蓽路藍縷,以啟山林”,六代楚子用了百十年的時間使自己成為了江漢地區強大的國家。從楚子語氣里可以看出周成王分封熊繹以子男之田是不大滿意的。 《戰國策》還記載熊繹被周成王召到周都會盟而被安排與東夷首領一起到殿外 “守燎”,沒能參加諸侯盟會,受到冷遇。到了周夷王時期,周王室出現衰落,分封的七十一諸侯有的不來朝貢周室、有的相互侵伐。楚國卻避在荊山發奮圖強韜光養晦強大起來。強大起來的楚國也有了侵伐之志,于是楚子熊渠便率兵北略攻打漢水中上游地區的庸國和楊粵,一直打到鄂 (今河南南陽市北郊)。所以在第六代楚子熊渠的語言里有 “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的怨恨之辭,以示對周王室的蔑視。傲慢的熊渠侵伐庸國、楊粵得手后將自己三個兒子分封為王,其中中子紅就地封為鄂王。周天子才能稱王,諸侯國稱君??梢娦芮o禮僭號的野心。從 《左傳·文公十六年》記載的 “庸人率群蠻以叛楚”的話語分析,庸國應在周夷王時期楚子熊渠就將其納入了楚之附庸國。

    1 2 3
    上一頁 下一頁 單頁閱讀

    ( 責任編輯:馮鵬    新聞報料:8110110    版權聲明

    亚洲аv电影天堂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