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rgapp"><menu id="rgapp"></menu></object>
  • <big id="rgapp"><nobr id="rgapp"></nobr></big><th id="rgapp"><option id="rgapp"></option></th>

  • <code id="rgapp"><small id="rgapp"><track id="rgapp"></track></small></code>
  • <th id="rgapp"></th>
    <strike id="rgapp"><sup id="rgapp"></sup></strike>
    <tr id="rgapp"></tr>
    新聞 政務 黨建 視頻 圖片 社區 評論 旅游 電商
    客戶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數字報

    大山深處頌清音 千里房陵揚詩魂

    時間:2015-05-04 18:01    來源:湖北日報  字體:  打印  播報

    房縣詩經文化進入人們的視野源自2004年。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一行在房縣采風時發現,當地流傳的傳統民歌,與兩千多年前的《詩經》有密切的淵源。

    專家學者驚訝地看到,在尹吉甫故里,鄉鄉村村依然彌漫著濃郁而純樸的詩風,許多耄耋老人隨口能誦詩說詩,《詩經》中的許多詩句自然鑲嵌其中,和諧自然。

    專家們欣慰地看到,鄂西北的房縣在中國版圖上雖然只是彈丸之地,人口區區50萬,幾千年后的今天,依然承載著《詩經》遺風,擔當著傳承者的使命。

    63歲的門古寺鎮草池村民鄧發鼎、70歲的秦口村村民胡啟龍、72歲的胡家街村村民胡元炳等張口能唱《關關雎鳩往前走》、《參差荇菜》、《蓼莪》。

    在巨峪村,一些民間歌手隨口會唱《伐檀》:“東方發白兮,上山崗兮,坎坎伐檀兮,日暮而歸。”

    專家發現,“關關睢鳩”句型在民間廣泛流傳,并被多次改編,意趣橫生。

    九道鄉唱:“關關雎鳩(哎)一雙鞋(喲),在河之洲送(哦)過來(咿喲),窈窕淑女(喲)難為你(耶),君子好逑大不該,(我)年年難為姐(喲)做鞋(咿喲)。”榔口鄉唱:“關關雎鳩張開口,在河之洲抬起頭,窈窕淑女一朵花,君子好逑跟姐走。”

    此外,村民中流傳的還有《君子于役》、《東方來明》、《燕燕》、《漢廣》、《野有死麇》、《桃夭》、《羔羊》、《鹿鳴》、《鵲巢》、《崧高》、《烝民》、《六月》等等。

    考證探源 房縣民歌傳承經典

    房縣,古稱“房陵”,自古為“秦陜咽喉、荊襄屏障”。這里峻山秀水,丘壑延綿。

    房陵自古民歌盛行,清《房縣志》載:“防諸(房陵)多山林,少原隰,厥民刀耕火種,厥性剛烈躁急。厥聲近秦,厥歌好楚……”多少年來,房陵民歌一直世代相傳。

    近日,省“尹吉甫·詩經文化”調研組來到房縣調研??疾炝死瓶卩l寶堂寺、青峰山天官墳、房縣詩經文化城,觀摩了詩經民歌手的演唱。

    經過學者們的考證,3000多年前的一位古人——尹吉甫的面貌正變得逐漸清晰:他是西周時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詩人,長期生活在房陵一喧。他南征北伐,維護周朝統治,深受宣王器重,被封為西周太師。

    中國詩經學會會長、河北師大教授夏傳才來此考察后得出兩個結論:尹吉甫是確鑿可信可考的西周大詩人,他的多篇政冶抒情詩保存至今,很多篇在思想和藝術上已相當成熟,比戰國時代楚國的屈原要早512年;尹吉甫的采邑在房縣,其后裔世居于此,以湖北房縣為籍里,可考可信。

    專家們研究發現,《詩經》中提到的很多動植物房縣都有。如雎鳩、白茅、香獐、檀木、荇菜、蒹葭、莧菜、薇菜等等,這驗證了部分詩作采集于房陵。

    專家認為,房縣有一座地標性的大山神農架。山后房縣生尹吉甫,山前秭歸生屈原,兩人雖然相隔500年,但同時生在民間歌謠非常豐富的文化環境里,正是汲取了民間歌謠的滋養,才有了詩與騷的偉大成果。由于屈騷滯后500年,那么必定受到尹吉甫詩歌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尹吉甫和屈原是有著師承關系的兩位偉大詩人。但尹吉甫比老子早281年,比孔子早301年,比屈原早512年。從今天的眼光來看,編寫中華詩史,恐怕要將他排在首位。

    正因為此,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尹吉甫堪稱"中華詩祖"。所以,房縣作為《詩經》民歌的一個重要采集地,尹吉甫作為《詩經》元典最早的總編撰者之一,兩者的歷史貢獻有目共睹。

    保護發掘 品牌打造意義深遠

    近年來,房縣啟動了“尹吉甫·詩經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至今,已搜集尹吉甫家譜、鑲嵌有詩經句子的民歌、民間傳說等資料15本,錄像磁帶120盤。

    早在2005年,房縣開展了一次民間文化大普查,重點發掘、整理民間故事、民歌民謠、戲曲、民間藝人情況、文化古跡遺存等資料,共搜集民間歌謠12000首、民間故事8500多篇、民間戲曲800出、古唱本100冊、手抄民歌本12000本。

    初步統計,全縣有5萬人會唱民歌,6.5萬人會講民間故事,7000多位歌手每人能唱100首以上民歌。

    2007年,房縣成功申報“尹吉甫傳說”為湖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同年,房縣組織規模盛大的“唱響房縣”民間歌手大賽,參與的演員和群眾達10萬余人次。

    2008年,房縣一系列文化保護措施相繼出爐。目前,全縣已有53個民歌示范村,建起了25個民歌堂。

    2010年,房縣舉辦首屆詩經文化藝術節,邀請全國各地專家學者前來房縣,大力推介房縣詩經文化。

    房縣詩經民歌已在央視和河南、湖南以及省內多個媒體舉辦的民歌大家唱、旅游頒獎大會、華語比賽等各類文化活動中頻頻亮相,進行別開生面的詩經民歌演唱。

    央視《新聞聯播》、央視十頻道《探索·發現》、央視音樂頻道均濃墨重彩進行報道。報道房縣詩經文化,引起國內外學者廣泛關注。

    未來幾年,房縣將重點圍繞“六個一”來做好詩經文化開發文章。修繕編纂一套《詩經文化叢書》;打造一臺有影響力的詩經旅游文化精品線路;拍攝一部反映房陵詩經文化精品的影視??;保護修復一批具有代表性歷史文化遺跡;保護和培養一批詩文化傳人;建設一座“中華詩經城”。

    風從房縣來,誦歌動地開。千百年來,房縣詩經民歌璀璨在文學星河中,流轉于歲月記憶里。千里房陵,正沐浴著詩歌的芬芳,引領我們穿越文化的時空,綻放荊楚文化的燦爛風景。

    發掘·考證

    認為尹吉甫是房縣人,很有說服力的便是房縣至今還保存著尹吉甫的墓葬、祠廟、碑刻等遺跡。位于房縣榔口鄉萬峰山的寶堂寺,寺院后面巖壁上現存兩個古代石窟,據稱為尹吉甫宗廟。

    據石窟前發現的石碑記載:寶堂寺始建于明正德十一年……青峰山乃周朝名宦尹吉甫佳城,佳城即墓地的別稱。古人向來稱頌人杰地靈,房縣人自古即以尹吉甫為榮。寶堂寺因此多次重修擴建,規模禮制盛極一時。

     傳說·故事

    尹吉甫究竟葬于青峰山何處呢?時光變遷,今天的房縣青峰山已無跡可尋。但在民間,卻留下一段神秘的傳說。

    傳說為尹吉甫墓地籠罩了神秘的光環。而在房縣境內,確實有許多座仿佛人工堆成的山丘,風水絕佳,疑為大墓封土。有專家推測那些并非疑冢,而可能是尹氏家族墓地。

    據統計,房縣現有尹姓后代二百戶七百多人,其中,青峰鎮、榔口鄉、萬峪河鄉、沙河鄉有58戶188人;加外遷到丹江口市官山鎮、鹽池河鄉,十堰市茅塔鄉的尹姓,總計326戶一千多人。許多尹姓家庭能講述老祖宗尹吉甫的傳說,并引以為榮。

    民歌·民謠

    “關關睢鳩往前走,在河之洲求配偶,窈窕淑女洗衣服,君子好逑往攏繡,姐兒見了低下頭。”“一進門來往里走,歌師傅拉住我的手,要我唱歌哪里有。關關睢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家養女百家求,一家求了百家休。"    "關關睢鳩(哎)一雙鞋(喲),在河之洲送(哦)過來(咿喲),窈窕淑女(喲)難為你(耶),君子好逑大不該,(我)年年難為姐(喲)做鞋(咿喲)。”“關關睢鳩張開口,在河之洲抬起頭,窈窕淑女一朵花,君子好逑跟姐走。"九道鄉農民冉啟春也會唱:"關關睢鳩聲聞天,在河之洲欲團圓,佛祖會上鴛鴦配,君子好逑萬萬年。”

    ……

    守望者

    歌先生鄧發鼎

    今年65歲的民歌師鄧發鼎,被當地人稱為“歌先生”,他是房縣門古鎮地地道道的農民,17歲開始學唱山歌。最近幾年來,經常在湖北省春晚大舞臺獻唱詩經民歌。“嫁人的時候唱輕快的調子,?上就唱悲傷的調子。”鄧發鼎介紹,當地人將《詩經》原文、譯文和當地鄉土風情結合,以當地的民歌小調吟唱,不同場合有不同唱法,姐兒歌、號子歌、鄉村小調、南山號子、哀哀調……“現在我們村里跟我學唱的人有上千人了!”

    視點

    ■ 鄢維新

    (湖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湖北省民俗學會副會長)

    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在編輯《中國歌歌曲集成·湖北卷》時,就已發現湖北民間歌曲里就有“嵌唱”《詩經》里某些句子的現象;在編纂《中國歌謠集成·湖北卷》時,進一步發現,湖北不止一個地方有民歌里“嵌唱”《詩經》里某些句子的現象。所“嵌唱”的句子,大多摘自“二南”。房縣民歌里“嵌唱”的《詩經》句子,不但有來自“二南”的,還有非“二南”的,如《伐檀》。這或許與房縣更靠近中原文化區域有關。

    雖然我們不能確切斷定,現在房縣民歌中所“嵌唱”詩經句子是否是“古”已有之,那么,這個“古”,究竟“古”到什么時候?是緊挨著孔老夫子“刪定”之后,還是晚到明清,甚或是“清末民初”?要知道,“漁樵耕讀”曾經是中國農村傳統的社會心態。只要它是真正采自民間,而不是現代有文化的“新歌手”衍生出的新作,就仍可認定為次生(或再生)型原生態文化遺產了。

    ■ 陳順智

    (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

    《詩經》作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化元典之一,千百年來沾溉華夏民族文化至深至廣。房縣黨政領導立足堅實的尹吉甫·《詩經》文化基礎、依托廣泛的民歌民謠來打造中國唯一的“詩經文化城”,不僅對于房縣的文化建設發展與經濟昌盛繁榮具有重大的深遠意義,而且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與提升當今民族文化品質也極具典型的示范作用。

    房縣圍繞尹吉甫·《詩經》這一核心來推動文化事業大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舉措,使得長期僅只流傳于書本文字與思想精神之間的文化傳統落實在了可感可觸、可游可玩的物質層面,更脫離了前期“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傳統窠臼而走向文化搭臺、文化唱戲的嶄新局面。

    ( 責任編輯:馮鵬    新聞報料:8110110    版權聲明

    推薦閱讀
    亚洲аv电影天堂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