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rgapp"><menu id="rgapp"></menu></object>
  • <big id="rgapp"><nobr id="rgapp"></nobr></big><th id="rgapp"><option id="rgapp"></option></th>

  • <code id="rgapp"><small id="rgapp"><track id="rgapp"></track></small></code>
  • <th id="rgapp"></th>
    <strike id="rgapp"><sup id="rgapp"></sup></strike>
    <tr id="rgapp"></tr>
    新聞 政務 黨建 視頻 圖片 社區 評論 旅游 電商
    客戶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數字報

    董發坤不失傳的皮紙工藝

    時間:2015-05-19 07:47    來源:十堰日報  字體:  打印  播報

    秦楚網訊(十堰日報)特約記者 周家山

    家住鄖陽區鮑峽鎮石門溝村的董發坤,今年46歲,是手工制作皮紙的省級民間工藝技能傳承大師,同時也是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董發坤出生于造紙世家,是石門溝董氏家族造紙第六代傳人,自幼受父親影響,喜愛造紙工藝。

    1980年,董發坤小學尚未畢業就棄學回家,跟隨父親在當地石門溝紙廠做造紙勤雜工。

    1984年至1993年,在農村實行“撤社并區”和土地承包到戶的過程中,集體紙廠相繼撤銷,董發坤隨父母恢復家庭作坊。董發坤憑著勤奮好學、吃苦耐勞的精神,加上父母親的言傳身教,逐步掌握了皮紙制造技術。

    1994年至1999年,家庭皮紙生產盛行,石門溝村共有10架家庭紙槽,其中董氏家庭作坊規模最大,各道工序明確分工,一個星期就可以出一批紙,皮紙生意相當紅火。

    2000年至2006年,受市場行情影響,加上傳統手工造紙繁瑣而辛苦,大多數家庭作坊停產,但董發坤每年都要請多名幫工,撈出近百刀皮紙,定點供給縣、鄉兩級婦幼保健院及土特產店鋪。

    2007年,工廠機械化生產的各種紙張占據大量市場,家庭作坊皮紙生產走向低谷,變成季節性生產。每到生產季節,董發坤就動員全家,備足皮紙原料,盡量多做些皮紙,以方便固定客戶和周邊群眾上門購買。

    董發坤有30余年的傳統手工造紙經歷。他說,他將保留完整的家庭作坊并把傳統手工造紙技術傳承下去。

    在鄖陽歷史上造紙術比較發達,紙品生產量大且品種齊全:有用稻草、麥秸生產的草紙,用山竹生產的火紙,用龍須草生產的文化紙,檀樹皮、苧麻生產的草紙。而董發坤用構樹皮生產的草紙保留至今,整個制作過程不污染環境,綠色環保。原料準備工序:構樹皮綁把、脫水干化、清水浸泡、蒸煮、悶鍋、出鍋、碾皮、抖皮、制作石灰漿、滾灰、上堆、二蒸、二悶、出鍋、踩淘、擺淘、壓泡、撈擺、上堆、壓水、運料;造紙工序:搓皮、抖皮、歸堆、噴水、打碓、疊杋子、切杋子塊、浸泡杋子塊、挏子漿、放漿、脹槽、過漿、安裝撈紙設備、撈紙、控水、架紙、曬紙、收紙、打捆。

    董發坤制作的皮紙,多用于包裝果品、中藥和制作花燈、油漏等。在現代技術廣泛應用的今天,鄖陽傳統手工生產的皮紙仍有一定的銷售市場。

    ( 責任編輯:吳忠斌    新聞報料:8110110    版權聲明

    亚洲аv电影天堂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