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說
上接“天線” 下接“地氣”
湖北醫藥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涂漢軍
要堅持“既從眾,更從賢”的原則,科學編制《十堰2049遠景戰略規劃》,要進一步認清十堰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包括十堰在國家層面發展狀況,十堰在湖北層面發展狀況,十堰自身面臨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口、土地承載能力以及生態發展狀況,特別是要認清十堰發展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進一步把握未來十堰發展的趨勢,包括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十堰的可能發展趨勢;進一步明確十堰發展的目標,生態、人文、新經濟,發展經濟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編制《十堰2049遠景戰略規劃》要上接“天線”,進一步契合國家的發展戰略,如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戰略機遇,更好地促進十堰發展;更要下接“地氣”,進一步符合十堰實際,做好“山”、“水”、“車”、“人”這四篇文章。依托武當仙山,大力發展旅游業;保護青山綠水,建設生態文明;做強做優汽車產業,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施精準扶貧,提升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水平。
弘揚優秀文化 鑄造城市靈魂
鄖陽師專黨委副書記、校長 喻斌
《十堰2049遠景戰略規劃》充分立足十堰市情,在掌握十堰歷史現狀的基礎上作出符合十堰實際的戰略構想,不僅著眼于新時代社會發展的正確走向,不斷吸收過去的經驗和教訓,同時更關注新的理論觀點以及現代的價值觀和國際通用標準,規劃編制團隊工作人員付出了艱辛勞動,同時也凝聚了十堰人民的集體智慧。
《十堰2049遠景戰略規劃》將生態、人文、新經濟作為發展的總目標,符合十堰的實際。十堰的三大優勢“山”、“水”、“車”,都是催生新經濟的因素,“山”、“車”都已有了一定的規模和影響,但“水”的文章還做得不足。21世紀以后,“水”戰略會越來越重要。從長遠戰略來講,《十堰2049遠景戰略規劃》中有關“水”戰略的內容還需要加強。在生態人文話題中,涉及人文的還嫌不夠。十堰要有現代化的產業,更要凸顯悠久的歷史文化,特別是在生態建設上,一定要有傳統文化作支撐。十堰不可替代的資源是“水”,不可虛化的精神財富是“文”,二者共同構成上善若水的城市靈魂。
盡早把戰略性基礎設施建好
市規劃設計院院長 唐志永
作為本土的市規劃設計院,我們深切地感悟十堰,熱愛十堰。這是一座令人驕傲、愿為之奮斗終生的城市。面向未來,我們充滿憧憬與向往,相信十堰將在全新的起點上,能以更高層次的戰略思維和更廣闊的視野來創新發展。
《十堰2049遠景戰略規劃》以“認知”開篇,經過深入研究與分析論證,初步確立了城鄉發展目標,最后提出了未來基本發展方向和路徑,為城鄉未來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
選擇有方向性的加快發展,需要盡早把戰略性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好。向北、向東發展并不矛盾,實際上鄖陽區、十堰主城區、武當山串連在一起是一個“L”型的發展主軸。建議加快高鐵建設,把今年開工的漢十高鐵向西安延伸對接,支持旅游等新經濟產業發展;建議加快快速路建設,規劃建設第二條濱江新區與主城聯絡路,同時把機場路延伸經六里坪至武當山,兩條快速路合力支撐主城區向北向東發展;建議進一步強化主城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規劃建設北環路、三峽路,把城市環路建設好,使城市道路成網成環,真正形成環型加放射軸的路網結構,支撐主城區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