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懸鼓洲全景圖。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 文/記者 蔣輝 圖/記者 劉成臣 特約記者 范珉
古時的竹山(古稱“上庸”)西接漢中,東連荊襄,北達中原,南至川蜀,在三國這個烽火連天的歷史大舞臺上,也曾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記載,“堵水之旁……有白馬山,山石似馬,望之逼真。側水謂之白馬塞。孟達為守,登之而嘆曰:劉封、申耽據金城千里,而更失之乎!”在竹山當地的懸鼓洲,至今流傳著許多與劉封、孟達有關的故事。
劉封孟達夾攻 拿下要地上庸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派孟達從湖北秭歸進兵,北攻房陵。占據房陵以后,孟達準備進擊上庸,劉備害怕孟達軍力單薄,乃令劉封自漢中率軍順漢水南擊上庸。劉封是長沙人,劉備的義子,勇力過人,隨諸葛亮、張飛數戰有功,拜副中郎將。孟達是西川劉璋手下的人,原是投誠劉備的西川著名謀士法正的副手,當時曾任宜都太守,駐兵秭歸。于是孟、劉南北夾擊上庸,上庸太守申耽投降。
孟達、劉封占據房陵、上庸后不久,關羽從荊州北伐,猛攻曹仁于樊城。秋天的霖雨使漢水泛濫,關羽乘戰艦逼近,樊城守將投降,關羽擒驍將龐德,周圍的少數民族陸渾部落起兵響應,許昌大震,準備遷都避關羽之鋒,“關羽威震華夏”。
一時間,劉備占據漢中以懾秦川,關羽攻襄陽以震宛洛,劉封、孟達據東三郡一帶以為策應,局面大好。進可取中原,退可守川蜀,控東吳于江南,大有一統天下之勢。
劉封拒不援救 關羽敗走麥城
此時,曹操派了徐晃增援襄陽,和關羽相持。這時候,孫權趁機令駐守江陵以南的呂蒙部渡江偷襲關羽的江陵、荊州防區。前后夾擊之下,關羽節節敗退,只得退到麥城(今宜昌當陽)以待援軍。
與此同時,漢中王加劉封為副將軍,與孟達同守上庸。廖化連夜趕至上庸,稱關公兵敗,困于麥城,蜀兵不能旦夕即至,特命其突圍而出,希望劉封速起上庸之兵救援。
不料,孟達稱上庸為初附之所,杯水不能救車薪之火。麥城距上庸約500里,晝夜行軍不過一兩天就可達到,但劉封因一己之私,竟置關羽于死地。進無可進,退無可退之際,關羽留下“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殞,名可垂于竹帛也”的千古名句,自戕于吳軍陣前。
在蜀國大好形勢下,劉備急于稱王,對當前形勢沒有做出正確判斷。他先以劉封牽制孟達,造成二人不和,又未在東三郡布置重兵,造成關羽無援敗死。隨后東出三峽,再失東三郡,最終只得龜縮川中,縱然諸葛亮有濟世之才,終究只有勞民傷財。
孟達登白馬寨 曾作《上堵吟》
關羽死后,上庸太守孟達背叛劉備,投靠魏國,同時修書欲勸降劉封,劉封不從。最終在魏軍及手下大將申儀、申耽背叛的情況下,劉封退走成都,在諸葛亮勸說下被迫自殺。此后曹丕合房陵、西城(魏興郡)、上庸為一大郡,改名新城郡。
曹丕死后,孟達企圖重歸蜀漢。由于上庸城墻高池深,加之三面環水,易守難攻,按孟達的能力或可抵擋住司馬懿的進攻,可是守將鄧賢(孟達外甥)、李輔等在關鍵時刻“開門出降”,孟達只守了半個月就兵敗身亡。
《水經注》記載上庸當時的名勝白馬山時,就講述了孟達的故事:蜀孟達降,魏文帝以為新城太守,治房陵,有白馬山,山石似馬,望之逼真,達登之嘆曰:劉封申耽據金城千里而失之乎?為《上堵吟》,音韻哀切,凄惻人心,今水次尚歌之。”可惜此詩已失傳。
東吳人沈珍曾有《白馬金城》詩一首,詩曰:“ 山名白馬古金城, 勢壓泰関砥柱擎。郤敵謾誇諸葛陣,堅持不緄亞夫營。女墻曉出清霜凜,石壘秋高紫電橫。從此王師平定后,四時無警樂農耕。 ”
后來,“白馬金城”成為竹山古八景之一。據《鄖陽府志輿地志·卷一》載:“白馬山,縣西南二十里,雄壯若馬,巍鎮西南,包鎖完固。蘇軾有詩曰:臺上有客吟秋風,悲聲蕭散飄入宮,臺邊游女來竊聽,欲學聲同意不同;君悲竟何事,千里金城兩稚子,白馬為塞鳳為關,山川無人空且閑,我悲亦何苦江水,冬深鳊魚冷難捕,悠悠江上聽歌人,不知我意徒悲辛。”
傳說張飛將劉封推下懸鼓洲
不過,在竹山民間傳說里,劉封有另外幾種不同的人生結局。竹山縣城附近的懸鼓洲、將軍潭等多處地名據稱都與劉封有關。
聽老人們拍古今,懸鼓洲地名就是因劉封而取。當年劉封拒絕出兵援助關羽,導致其敗走麥城,劉備對他已有殺意,決定將他處死。于是劉封被裝進鼓里,從山上推下來,停留在潘口河轉彎處,形成一塊平地,后人稱為“漩鼓洲”,后訛傳為懸鼓洲。
又傳說張飛來到霍山寨,讓人做了一面一人多高的鼓,一面封上牛皮,另一面空著。他抬著這面鼓,帶了幾千人馬到霍山寨,誆騙劉封跳進大鼓。然后,張飛下令用牛皮把大鼓封上,然后從山頂推到堵河旁邊的將軍潭,再從將軍潭沖到懸鼓洲。
傳說終歸是傳說,歷史上張飛并未因劉封而來過上庸,劉封也并未死于上庸。
懸鼓洲附近出土多處漢墓
時至今日,當年劉封、孟達大戰上庸的痕跡難以尋覓,但在歷年的考古工作中,竹山懸鼓洲一帶發掘出大量漢代古墓。
1975年11月,位于竹山城北1公里的明清村胡家坡漢墓群,在農田改造時被人發現。當時僅對5座較大的漢墓進行搶救性清理,出土的文物金器有金佩飾、金塊、金獸頭、金扣等;青銅器達十多種,為劍、矛、戟、弩機、砝碼、帶鉤、勺、缽、鼎鈁、壺、盆等;鐵器有劍、戟、鼎等;玉器有玉瓚、玉璧、玉棒等;陶器包括灶、釜、盆、薰、盂、壺、罐、碗等。
2010年,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專家在位于潘口鄉懸鼓洲村二組的李家坪古文化遺址,發掘出一處保存較完好的戰國墓葬。該墓葬形制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長2.8米、寬1.8米、深2.9米,隨葬品為一套較為完整且典型的陶器,有鼎、敦、壺等共10件,墓葬年代初步確定為戰國中晚期。
此后,懸鼓洲附近的田畈春秋戰國文化遺址、顧家場漢代文化遺址、懸鼓洲漢代文化遺址相繼被發掘出來,漢代的磚、瓦、陶器、兵器等文物相繼大量出土。這些漢墓的大量發掘,說明竹山在漢代時是一個風云際會之地,更展現了竹山古代的璀璨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