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rgapp"><menu id="rgapp"></menu></object>
  • <big id="rgapp"><nobr id="rgapp"></nobr></big><th id="rgapp"><option id="rgapp"></option></th>

  • <code id="rgapp"><small id="rgapp"><track id="rgapp"></track></small></code>
  • <th id="rgapp"></th>
    <strike id="rgapp"><sup id="rgapp"></sup></strike>
    <tr id="rgapp"></tr>
    新聞 政務 黨建 視頻 圖片 社區 評論 旅游 電商
    客戶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數字報

    鄖陽區:加快建設城郊游憩帶 探索綠色發展新模式

    時間:2017-06-18 18:48    來源:秦楚網  字體:  打印  播報

    加快建設城郊游憩帶 探索綠色發展新模式

    中共鄖陽區委  鄖陽區人民政府 

    近年來,鄖陽區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打造漢江綠谷、建設五和鄖陽”為主題,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打造全市經濟績優極、扶貧領先極、生態示范極、改革先導極、文化支撐極、黨建堅強極為目標,大力實施生態立區、工業強區、旅游興區、人文特區戰略,把文化旅游作為推進三產融合的核心引擎和打贏經濟轉型升級戰、生態環境保衛戰、精準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抓手,加快建設十堰城郊游憩帶,走出了一條以文化旅游推動綠色發展的新路子。元至5月,全區完成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3.1 億元,城鎮以上固定資產投資79.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9億元,接待游客299萬人次、同比增長27%,完成文化旅游綜合收入19.74億元、同比增長20%。主要作法是:

    一、主抓“三合”,建設美麗家園

    突出整合結合融合,創新機制,盤活資源,強化統籌,建設美麗家園。抓整合。整合資源,推進農村土地、林地、山場等資源有序流轉、租賃、交易,創新經營模式,激活生產要素,每村流轉土地200畝以上、引進市場主體1個以上、組建合作社1個,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整合資金,成立農投、林投、交投、房投、文旅投等八大投融資平臺,每年整合財政專項資金10億元、融資20億元以上集中投向綠色發展、美麗鄉村建設。整合力量,成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領導小組,合并文化體育、旅游、廣電局組建文體旅廣局,在招商局下設文化旅游產業投資促進局,協同推進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抓融合。推進三產融合,加快旅游業與觀光休閑農業、健康養生、農產品深加工、電商等產業深度融合,不斷豐富旅游業態,構建全產業鏈、價值鏈,培育了安陽湖、月亮湖、子胥湖等三產融合經濟體。安陽綠谷流轉土地林地1萬余畝,發展苗木、草皮、花卉產業,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帶動300余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領薪金、入股領股金、出售農特產品收現金。推進文旅融合,挖掘恐龍地質文化、古人類文化、撫治文化、麇國文化、漢水文化等標志性地域文化,謀劃世界人類文化園、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公園、鄖陽府等文旅項目,打造“中國鄖陽·人類老家”旅游品牌。抓結合。結合精準扶貧,大力實施生態搬遷,按照“五化”“十網配套”標準和“四確保九有”要求建設集中安置點,力促貧困群眾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結合美麗鄉村建設,狠抓民居民宿改造,實施農村清潔工程,對100多家規模養殖場進行綜合整治,美化凈化村莊環境。結合五城聯創,實施五級聯創、五級同創,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森林城市,全力沖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積極爭創國家環保模范城和國家生態市,城市旅游形象大幅提升。

    二、力戒“三化”,打造山水鄖陽

    按照“全域水源區、全域生態區、全域風景區”要求,依托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區和青龍山國家地質公園等名山名水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全域旅游,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打造十堰的“會客廳”“后花園”。凸顯特色、力戒同質化。秉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理念,及時引導子胥湖、鄖陽島調整思路,重點發展休閑農業、觀光旅游。子胥湖歡樂嘉年華“五一”期間接待游客2萬余人、旅游收入60多萬元。同時,因地制宜謀劃建設恐龍小鎮、藍莓小鎮、無人機小鎮等一批特色小鎮。打造精品、力戒粗放化。高標準編制《鄖陽區全域旅游發展規劃》,重點打造以環鄖陽湖為核心、漢江為主軸、環庫公路為骨架,以生態景觀、文化考古、湖面水體、紅色基地為支撐,串聯并聯形成“一城兩區三園四線”旅游精品線路。在做精做深九龍瀑、虎嘯灘兩個4A級景區的基礎上,全面啟動以青龍山國家地質公園為龍頭的環鄖陽湖5A級景區建設。精心打造充滿本土特色、鄉土氣息的鄉村旅游景區。如櫻桃溝村堅持“把農村建的更像農村”理念,讓農村當舞臺、農民當演員、農具當道具、農產品當商品,成為精品鄉村游的新引領。注重功能、力戒概念化。主動迎合人們親近大自然、回歸原生態的消費需求,不建大景區、不搞大投入,避免大拆大建、貪大求洋,在幫助企業打造旅游升級版的同時,引導企業立足旅游全鏈條,提名氣、聚人氣、增財氣,以“工匠精神”促進旅游項目落地見效。

    三、做優“三覺”,推進綠色發展

    按照“大戰略、大產業、大健康、大民生、大生態”旅游理念,挖掘優勢資源,推動綠色發展。打造“視覺鄖陽”,養眼。根據季節特征,打造四季旅游產品體系。春季主打“踏青賞花”,重點打造中華水園、濕地公園、城郊游憩帶項目,先后舉辦了櫻桃溝櫻花節、鮑峽茶花節、安陽牡丹花節等節慶活動;夏季主打“清涼避暑”,利用九龍瀑、虎嘯灘、龍吟峽、滄浪山等景區溝峽山深、海拔較高等優勢,觀瀑布、賞秀山,享受清涼,休閑避暑;秋季主打“多姿多彩”,依托鄉村旅游區開發金秋菊花展、紅葉觀光、收割采摘、休閑養生等秋游產品;冬季主打“踏雪尋梅”,依托滄浪山臘梅花海、大柳雪景以及鄉村殺年豬、釀美酒等,推出賞雪看花、品嘗美食、體驗民俗等特色產品。打造“味覺鄖陽”,養胃。積極發展美食業,打造“舌尖上的鄖陽”,讓游客吃得美、留得住、買得走、記得起。發展農家樂及手工作坊,開發本土菜系,引領綠色養生消費時尚,五峰古麇國花園舉辦鄉村廚藝大賽,千人品一鍋、古麇素食、傳統十三花菜式等堪稱一絕。大力發展生態采摘,開發旅游商品、休閑食品、健康飲品,有機草莓、櫻桃、藍莓等采摘火爆,苞谷糝、胭脂米、紅薯粉、木瓜酒、渝川泡菜等特色產品俏銷全國,讓游客一飽口福。積極發展特色小吃,建成鄖陽老街、櫻桃小鎮等美食街區,引進重慶橋頭火鍋等特色名吃,將鄖陽三合湯、酸漿面等地方小吃打造成“湖北名吃”“中華名吃”。打造“感覺鄖陽”,養心。大力實施綠美鄖陽行動、藍天行動、清水行動,打造天藍地綠水清氣爽的環境,讓游客悅目賞心。加快景區停車場、星級廁所、標識導覽牌、綠道游步道等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建設智慧管理平臺,科學制定和發布旅游攻略,讓游客感覺舒心。加快建設鄖白路、柳五路、南三路等重點旅游路網,建成牛頭嶺綜合碼頭、鄖陽島旅游碼頭及自行車慢行道200余公里,積極與機場、火車站對接,開通旅游專線客車20余班次,讓游客出行順心。建設游客服務中心,建立健全旅游綜合執法機制,及時處理游客投訴,讓游客游得放心舒心,著力形成全景域體驗、全過程消費、全產業融合、全民化共享的全域旅游新模式。

    下一步,我們將以此次會議為契機,認真學習貫徹會議精神,虛心學習兄弟縣市經驗,再接再厲,再鼓干勁,努力將鄖陽打造成為全市城區旅游主陣地、城郊旅游首選地、紅色生態旅游目的地!

    ( 責任編輯:沈進虎    新聞報料:8110110    版權聲明

    亚洲аv电影天堂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