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古寨遺址,俯視周邊,方圓20里盡收眼底。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記者 吳忠斌 通訊員 謝萍 圖/記者 呂世銀 報道:出鄖陽城往東約10公里,在大堰金崗村小河溪橋邊上有一座山峰遠遠高于其它山峰。此峰四周開闊,形狀圓似饅頭,站于山頂可縱觀方圓10公里。山前還有小河溪交匯于漢江,這里地勢險要,是水陸交通要道,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這就是當地人稱呼的梨花寨,又稱老山寨。
3月15日,記者探訪了梨花寨遺跡,聽當地老人講述樊梨花屯兵梨花寨的傳說。
看中漢江水上大通道 樊梨花屯兵金崗山
金崗村地處漢江北岸,距鄖陽城西10公里?!多y縣志》記載:“金崗山,城西北二十里,高峰獨聳,俗名梨花寨。”沐浴著春日暖陽,從鄖陽區城關鎮出發,記者一行驅車十余分鐘,來到位于漢江邊的金崗村,金崗村黨支部書記熊明山和年近七旬的村民王崇彪在此等候。
今年69歲的王崇彪家住金崗村二組,曾擔任過20多年村干部。說起梨花寨,家住梨花寨山腳下的王崇彪如數家珍。
王崇彪告訴記者,關于梨花寨還有一段傳說。相傳唐朝初期,時逢朝廷之亂,叛軍將中原江南要道全部控制,使得朝廷與中原一度失去了聯系。為了打通中原要道,與京城長安取得聯系,唐朝巾幗英雄樊梨花領旨東征。
樊梨花智勇雙全,美貌絕倫,是中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之一。她自幼隨梨山老母習藝,歷時八載,武藝高強,一口繡戎刀使得出神入化,戰無不勝。
一路上,樊梨花帶兵翻越秦嶺,進入漫川關。她領兵打一處守一處,并隨時隨地招收新兵,步步為營,從而一舉打通了上津關、鄖關、紫荊關。養精蓄銳之后,大軍開拔。樊梨花領大軍出白桑關抵漢江邊,途經大堰。
身處金崗山頂,俯瞰眼前浩浩蕩蕩的漢江,瞭望背后漫山遍野的花果,樊梨花覺得如此便利的水上大通道,可源源不斷地運來東南糧草,直達秦嶺的陸路可進長安,這個地方正是自己屯兵的理想之地。樊梨花決定在此筑營固防,坐擁山河之利,靜觀時局之變。
王崇彪介紹,山寨因位于山頂,可放眼四周,易守難攻。樊梨花便以此為據點,構筑工事,將山頭夷為平地,在饅頭狀的原始山體上修筑6米高臺,再在高臺上壘筑寨墻,修建營房。同時從山底向上挖出梯形臺階,供兵馬行走,山寨的前方、后方各只有一條小道通行,其余地方都為十多米高的陡崖,而且還設置了“頭道城”與“二道城”,逐級防守敵人進攻。“頭道城”用于防御,能從任何方位縱觀遠方,觀察敵情。“二道城”占地約有1000平方米,為精兵操練場,主要保護營房。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樊梨花又大肆招兵買馬,并在山下的河灘上進行操練。久而久之,這里的練兵場便越擴越大,人馬越來越多,陣勢也越來越強。
樊梨花領兵在此殺富濟貧,除暴安良,平定一方,深得民心,在當地群眾中留下了良好的聲譽。為了保障陣營的安全,樊梨花又在山寨腳下不遠處的沙子溝口修筑起了關隘,控制敵軍水路、陸路的通行。自此,樊梨花駐守的營寨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為紀念樊梨花 梨花寨叫法沿用至今
王崇彪說,樊梨花的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當年,樊梨花只顧在此領兵打仗,穩定民心,未敢有絲毫懈怠,致使年齡已過摽梅之年仍未婚配。恰巧那年,唐朝名將薛丁山掛帥西征,途經梨花寨,因誤會向梨花寨挑釁,被駐守在此的樊梨花大軍打得損兵折將,丟盔棄甲,連薛丁山也被活活生擒。樊梨花因看到薛丁山儀表堂堂,又殺敵驍勇,武功蓋世,頓生愛慕之心,遂招薛丁山為夫,當即在山寨完婚。為了繼續作戰,樊梨花將部隊全軍編入薛丁山部隊,隨夫西征。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薛丁山征西。
樊梨花隨夫西征后,人們時常懷念她。為了紀念她在這里除暴安良、殺富濟貧的功德,人們便將這個山寨叫作“梨花寨”,將她領兵操練的練兵場稱作“馬場關”,養馬放牧的山溝稱為“牧場溝”,后人代代相傳。后來人們歲歲年年、日日月月在梨花寨燒香敬叩。尤其是上至漢中,下至武漢的船只,都會在這里駐扎,朝拜梨花寨,祈求一路平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梨花寨被強行拆除。然而,樊梨花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梨花寨的叫法一直沿用至今。
王崇彪回憶,他幼時多次到房后的梨花寨游玩,山寨當時保存完好。山寨占地約有2平方公里。樊梨花的居室被當地人稱為廟頂。廟頂面積約800平方米,房屋三間三進,屬于桶式四合院,房檐、外圍近似徽派建筑,以古式大青磚修建。大門高大厚重,有10厘米厚,用鐵皮包裹,上面鑲嵌有碗口大的銅鉚釘。后墻三間正殿墻體是彩色的,正中有樊梨花的塑像,左右有衛士的雕像。樊梨花的塑像既有女子的嫵媚,更有元帥的威武,墻上還有諸如《梨花吟》《七律·樊梨花夜破金光陣》《喝火令·薛樊戀》等詩句與題詞,充分表現了后人對樊梨花的尊敬與愛戴。
王崇彪老人說,2008年,在他任金崗村村支書時,鄖陽博物館曾因文物普查到梨花寨考察丈量。曾參與鄖縣解放的張光榮在《鄖縣解放回憶錄》中也提到梨花寨:陳謝兵團解放鄖縣時,我軍船只在大堰小河溪偷偷大規模地渡江,為了迷惑敵人,在梨花寨頂插上我軍紅旗,遠在鄖陽城北門的部隊看到紅旗里應外合,一舉殲滅敵人,鄖陽兵不血刃得到解放,梨花寨的有利地理位置功不可沒。
殘垣斷壁留下美麗傳說
在王崇彪老人帶領下,記者攀爬近20分鐘,來到位于金崗山頂的梨花寨。沿路荊棘叢生,時有野兔受驚逃竄。
立于梨花寨遺址,只見昔日修建山寨的平地已被雜草和樹木占據。王崇彪指著一處高坎告訴記者,這就是當年樊梨花插帥旗的旗壇。樊梨花當年馬駒休憩的地方,被人們稱為臥馬坪。
站在金崗山頂,只見寬闊的漢江像一條巨蟒從山腳下緩緩流過。王崇彪介紹,金崗山海拔297米,在金崗山頂東邊可看到鄖陽城,南邊可看到柳陂鎮,西邊可見馬場關,北望可見馬鞍山,方圓20里盡收眼底。
王崇彪告訴記者,他小時經常到梨花寨玩耍,他清楚地記得,房門前有兩棵蒼勁的大柏樹,房后也有一片松柏樹林,松柏青青,涼爽宜人。房后墻下樹林邊有一口清泉,四方來朝的香客在此用餐,都是用的這泉水。
王崇彪說,奇特的是,金崗山兀然獨立,并不與背后的山脈相連,卻有著這樣一泓清泉。更奇怪的是,在房后的土坡中,居然有不少石化的水生生物蚌殼、螺螄殼類。所謂“滄海桑田”之變,金崗山山頂的石化水生生物軀殼應當是力證之一。
王崇彪回憶,金崗山廟頂建筑在童年的他看來很大很輝煌。第一進是大院,石板鋪地的四合院,正面是大殿,兩旁是雕花門窗的廂房。香客從院中石階登上大殿,焚紙上香,在蒲團上叩拜。初一十五燒香完畢,大部分香客都下山了,也有香客被留下來吃齋飯,那齋飯不沾葷腥,但那油炸豆腐、面筋、金針菇、黑木耳、青菜豆腐、千張等卻清淡鮮美,給他留下至今難忘的深刻印象……
立于梨花寨的殘垣斷壁中,透過歷史的迷霧,我們依稀看到一個英姿颯爽、敢作敢為、深明大義的樊梨花,看到奔涌于這塊土地上的熱血與活力。
在大力發展旅游經濟的當下,鄖陽區政府、城關鎮政府正規劃重建梨花寨,讓人們在此俯瞰大江,追懷曾流傳在這方土地的歷史人文和美麗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