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rgapp"><menu id="rgapp"></menu></object>
  • <big id="rgapp"><nobr id="rgapp"></nobr></big><th id="rgapp"><option id="rgapp"></option></th>

  • <code id="rgapp"><small id="rgapp"><track id="rgapp"></track></small></code>
  • <th id="rgapp"></th>
    <strike id="rgapp"><sup id="rgapp"></sup></strike>
    <tr id="rgapp"></tr>
    新聞 政務 黨建 視頻 圖片 社區 評論 旅游 電商
    客戶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數字報

    古銅殿:玄武大帝供奉場所

    時間:2019-03-26 10:01    來源:十堰晚報  字體:  打印  播報

    武當山古銅殿。 徐增林/攝

    武當山元代小銅殿創建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距今已有705年。銅殿為仿木結構,懸山式頂,高2.4米,寬2.7米,深2.5米,略呈方形,結構嚴謹樸實,正面角柱間使用四抹球狀十字花隔扇,隔扇上置一橫坊承托瓦頂。瓦底和隔扇均鑄有銘文,銘文記載元代信士捐資鑄殿事宜。殿通體榫卯,可拆可合。

    小銅殿原在天柱峰頂,明永樂年間轉于小蓮峰,置于 1.3米高的雕花須彌石座上,外罩一磚瓦小殿叫轉運殿。據明任自垣《敕建大岳太和山志》記載:“永樂十一年五月二十有五日,修理大頂銅殿。是日圓光現……”可見小銅殿在撤置小蓮峰前可能于永樂十一年(1413年)修理過。

    小銅殿坐西向東,與天柱峰上的太和宮金殿朝向相同。小銅殿的南、北與西面檐口均與轉通殿的南、北、西三面內壁緊貼,檐下形成可容一人通過的空間。來此的香客都會上到須彌座上,在小銅殿的檐下摸黑繞行一周。繞行至深處時,道士會高聲問道:“轉過來沒有?”香客須答:“轉過來了。”取時來運轉之意。

    小銅殿的正脊由7塊部件組成,其中兩端的兩塊為鴟尾,中央的一塊陽刻三星連以曲線。其余四塊,南邊的兩塊陽刻六星,連以直線,北邊的兩塊陽刻七星,連以直線,顯然表現的是星宿圖案。屋脊上隱刻星宿圖形,在古建筑實例中不多見。左邊六顆連星,應為南斗,右邊七顆連星應為北斗,中央曲線相連的三顆星可能為道教三清(玉清原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的象征。據《道教符印解讀》一文考證:道教印符中,常以星宿來代表三清神,且此種圖像符號常與北斗七星符號組合使用。

    小銅殿表現的北斗圖像,其特殊之處在于專門用陽刻手法表現了兩顆隱藏的隱星,即“北斗九星”中的“輔弼二星”。今人多稱“北斗七星”,然而據《黃帝內經》:“九星懸朗,七曜周旋。 ”竺可禎指出:“距今三干六百年以迄六千年前包括左右樞為北極星時代在內,在黃河流域之緯度,此北斗九星,可以常見不隱,終年照耀地平線上。”可見上古時期北斗曾為九星,后來可能由于運行歲差,其中兩顆漸不可見,遂成北斗七星。南斗在道教觀念中是與北斗相對的,如干寶《搜神記》卷三管輅言:“南斗注生,北斗注死,凡人受胎,皆從南斗過北斗。”《靈寶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言:“北斗落死,南斗上生。”從天象上來說,南斗即北方玄武七宿中的斗宿,其與真武大帝的關系更為緊密;“北極佑圣真君者,乃玄武七星,后人以為真君,作龜蛇于其下。宋真宗避諱,改為真武。”在星圖上,斗宿與北斗隔紫微垣相望,大致構成對稱形式。小銅殿正脊上的南斗與北斗形象也表現出它們之間的這一特點。

    通過對武當山小銅殿圖像解讀,認為小銅殿通過建筑本身對三清神、南斗六星、北斗九星符號的忠實表現,及其鴟尾的特別形象,充分表現出其作為玄武大帝供奉場所的道教建筑特征。(武宣)

    ( 責任編輯:張黎黎    新聞報料:8110110    版權聲明

    亚洲аv电影天堂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