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坡(資料圖片)
復真觀,即太子坡。這座建在武當山獅子峰60度陡坡上的古代建筑,被當今建筑學家贊譽為利用陡坡開展建筑的經典之作。
復真觀背依獅子山,右有天池飛瀑,左接十八盤棧道,遠眺似出水芙蓉,近看猶如富麗城池。古代建筑大師們巧妙地利用山形地勢,不僅創造出1.6萬平方米的占地面積,而且建造殿宇200余間,結構出“一里四道門”、“九曲黃河墻”、“一柱十二梁”、“十里桂花香”等著名景觀。
據記載,明永樂十年,明成祖朱棣敕建復真觀玄帝殿宇、山門、廊廡等29間。明嘉靖三十二年擴建殿宇至200余間。清代康熙年間,曾先后三次修葺。清代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又重修大殿、山門等殿宇。因年久失修,損壞嚴重,1982年,復真觀開展全面修繕,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面目,后被列入全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利用獅子峰的特殊地形,古代建筑大師們依山勢回轉建起猶如波浪起伏的夾道墻,被稱為九曲黃河墻。進二道山門見一寬闊院落,只見小院重疊,前有依巖而建的“五云樓”,中有“皇經堂”、“藏經閣”,后有高臺之上的“太子殿”。整體布局左右參差,高低錯落,充分體現道教“清靜無為”的思想內涵。置身復真觀的最高處,俯視深壑,曲澗流碧;縱覽群山,千峰競秀;每逢夕陽西下,還可見武當“太和剪影”的奇觀。數百年間,復真觀的人文景觀被世人廣為贊頌。
復真觀古建筑群基本上是按照真武修煉的故事來精心設計的,整體布局協調而完美,巧妙且富有神秘色彩。
復真觀的五云樓,也叫五層樓,高15.8米,是武當山現存最高的木構建筑。古代勞動人民在不開挖山體的情況下,完全依山勢變化而建,取得了整體布局和實用性的雙重最佳效果。五云樓最有名之處就是它最頂層的“一柱十二梁”,也就是說,在一根主體立柱上,有十二根梁枋穿鑿在上,交叉疊擱,計算周密。這一建筑學上的構架,是古代木結構建筑的杰作,歷來受到人們的高度贊譽,因而也成了復真觀里的一大景觀。
在復真觀建筑群的最高處,聳立著明代建造的太子殿,小巧精致,又不失皇家建筑的氣魄。沿正殿后面的夾墻復道,再攀登數十級階梯,就是太子讀書殿,殿內供奉著太子少年時期手捧經書、苦讀經文的一尊雕像。太子安靜地坐在這里,眼神中透出無比的睿智。古時的讀書人每年總要來到太子殿磕頭燒香,以求保佑他們高中皇榜,帽插宮花。相傳宋代宰相張士遜,年幼時曾隨母親到武當山叩拜真武大帝。他的母親為兒子燒香許愿以求功名,經過張士遜的十年寒窗苦讀,果然金榜題名,官至宰相。
太子殿布置獨具匠心,有少年真武讀書的壁畫、石案、筆墨、古籍等,所營造的刻苦讀書的氛圍,讓人聯想到當年太子生活學習的情景。這里是武當山唯一的求學祈福之地,學子們至此,仔細觀察太子讀書雕像的神態,認真領悟太子讀書的專心,或許會對自己的學習生涯有新的啟發。
古往今來,有無數少年學子瞻仰太子讀書雕像,以樹立求學的恒心和信心?,F在,很多望子成龍的家長們也常來此地,許下美好愿望,祈求子女成材。(武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