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醫院重癥醫學科三十三名醫護人員沖鋒在戰疫一線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圖/記者 曾雨 報道: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以來,太和醫院重癥醫學科33名醫護人員沖鋒在戰疫一線。尤其是在重癥隔離病房里,他們傾盡所學,將重癥患者從死神手里奪回來。
窮盡各種方法 為患者贏得一線生機
重癥醫學科是做什么的?“來我們這兒的患者,情況往往是最糟糕的。”3月14日下午,在太和醫院重癥醫學科負壓重癥隔離病房外,37歲的陳偉說道。
陳偉是太和醫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從1月23日起,他便堅守在科室崗位上。2月8日,重癥醫學科收治一例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自那時起,他便進入科室負壓重癥隔離病區。
“和輕癥患者不同,危重癥患者需要有創呼吸、循環支持,我們需要動態掌握患者病情變化,及時作出相應處置。”陳偉說,這種病情變化可能來得很快,必須24小時監護。
在太和醫院重癥醫學科兩間負壓重癥隔離病房里,24小時都有醫護值守。為了方便掌握患者信息,他們專門建立了微信群,24小時發布患者病情動態。
重癥、危重癥患者救治是一場漫長的斗爭,而陳偉他們要做的,就是窮盡各種方法,為重癥患者按下死亡暫停鍵。
“患者沒有自主呼吸能力,發生嚴重呼吸衰竭時,就要氣管插管上有創呼吸機。當肺部功能不起作用存在低氧血癥時,則要上ECMO(體外膜肺氧合)。”陳偉說,在救治危重癥患者時,他們還會用到血漿置換、雙重膽紅素吸附、腎臟替代治療、俯臥位通氣等技術。
通過這些技術的運用,醫護人員讓患者生命體征得以維持,為患者贏得一線生機。在重癥病房里,每天都在上演生死較量。
工作辛苦但從不叫苦 他們始終堅守陣地
為救治危重癥患者,重癥醫學科先后有9名醫生、12名護士輪番進到負壓重癥隔離病房,對危重癥患者展開救治。
對患者行俯臥位通氣治療,需要將患者身體翻轉過來,旨在改善患者肺通氣功能,促進患者肺功能恢復。“但由于患者身上有ECMO等各類維持生命的插管,在翻轉時,醫護人員得格外小心。”陳偉介紹,這一過程往往需要7名醫護配合完成。
相比普通、輕癥患者,護理重癥、危重癥患者也非常困難。“患者的基礎護理、治療操作項目、消殺防疫等工作都由我們完成。”重癥醫學科護士長汪蓉介紹,患者在使用鎮靜藥物后,失去了自主活動的能力,吃喝拉撒都靠護士完成。
太和醫院重癥醫學科醫護人員為患者做治療。
從2月8日起,汪蓉便率隊進入科室負壓隔離重癥病房,對危重癥患者開展護理工作。
汪蓉告訴記者,由于患者病情危重,治療操作的項目也相對較多,如輸血、ECMO管理、有創呼吸機管理、持續性血液凈化治療等,都需要護士來完成。
受病情影響,危重癥患者的呼吸道會有分泌物,護士需定期清理,避免堵塞患者氣管,以減少肺部感染的發生。有的患者每隔30分鐘左右就要吸一次分泌物。
汪蓉說,護士每班工作4個小時,從進隔離病房起,便時刻處于忙碌狀態,等出病房脫掉3層防護服時,全身上下幾乎都汗濕了。盡管辛苦,但大家從不抱怨、從不叫苦,始終堅守在戰場上。
戰疫“尖刀連” 33名醫護人員沖鋒在前
除救治科室其他危重癥患者及負壓重癥隔離病房的危重癥患者外,太和醫院重癥醫學科還派出一批醫護人員,支援定點醫院、醫院重癥隔離病房。
33歲的劉潭是重癥醫學科主治醫師,疫情發生后,他當即請纓到抗疫一線。1月26日,他隨第二批支援隊6名醫護人員,前往西苑醫院開展對口支援。
1月31日,重癥醫學科召開動員會,號召全科醫護人員自愿報名,支援市第二定點救治醫院。時刻關注疫情的付全鑄來不及和家人商量,第一時間報了名。
2月8日,重癥醫學科負壓重癥隔離病房啟動,閔利臨危受命,顧不上家里待產的妻子,堅守在危重癥患者身邊。
2月13日,太和醫院重癥隔離病區投入使用,王福珍、肖輝、宋翔3名醫師也加入到隔離病區,對重癥、危重癥患者展開救治。
截至目前,太和醫院重癥醫學科累計有33名醫護人員沖鋒在前。這其中,科室19名醫生就有16名征戰在抗疫一線。
接到疫情命令后,重癥醫學科78名護士也積極應征,請求加入戰疫一線。最終參戰的17名護士中,1人在西苑醫院,4人在太和醫院重癥隔離病房,其余12人則堅守在科室負壓隔離重癥病房。
令人動容的是,羅德生、張夏萍、張奎、劉毅、李哲5名護士于2月8日進駐科室負壓重癥隔離病房,工作期滿休整期結束后,又毅然聯名請纓再戰,于3月9日再次進入隔離病房,救治危重癥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