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rgapp"><menu id="rgapp"></menu></object>
  • <big id="rgapp"><nobr id="rgapp"></nobr></big><th id="rgapp"><option id="rgapp"></option></th>

  • <code id="rgapp"><small id="rgapp"><track id="rgapp"></track></small></code>
  • <th id="rgapp"></th>
    <strike id="rgapp"><sup id="rgapp"></sup></strike>
    <tr id="rgapp"></tr>
    新聞 政務 黨建 視頻 圖片 社區 評論 旅游 電商
    客戶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數字報

    兵營鎮: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緙絲技藝落戶竹溪縣兵營鎮

    時間:2020-08-14 10:43    來源:秦楚網  字體:  打印  播報

    秦楚網訊 通訊員李成 毛光明報道: 8月12日上午,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緙絲技藝培訓班暨聯營簽約儀式在兵營鎮正式拉開帷幕,首期37名留守婦女參加培訓。該項目是由兵營鎮通過湖北省工藝協術協會牽線搭橋,引進蘇州緙絲協會聯合竹溪縣巴山楚韻大漆有限責任公司合作運營。竹溪縣公共就業和人才服務局參與前期技能培訓,將該項目納入扶貧車間技能培訓范圍,并按規定落實培訓補貼政策。

    緙絲,也被稱為“織中之圣”,因外形如同被刀雕刻過的絲綢,因而又被稱為“刻絲”。由于織造工藝十分繁復,過程耗費工時極長,價貴比黃金,因此也有“一寸緙絲一寸金”的說法。蘇州緙絲是中國絲織業中最傳統的“四大家織”之一,極具欣賞裝飾性絲織品,是歷朝皇家御用織物之一,常用以織造帝后服飾、御真(御容像)和摹緙名人書畫。因織造過程極其細致,摹緙常勝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極為稀少,是當今織繡收藏、拍賣的亮點。2006年5月,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緙絲又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開班暨簽約儀式上,縣人社部門負責培訓的工作人員就扶貧車間技能培訓政策規定進行了詳細說明,并對規范開展技能培訓提出了具體要求。蘇州緙絲協會會長、中國緙絲傳承大師范玉明就緙絲的歷史源流、工藝特色、文化內含及市場價值等方面進行了詳細介紹。明確表示通過短期培訓后,將挑選部分優秀學員到蘇州緙絲產業基地繼續深造,日后將100%收購緙絲作品,以此帶動竹溪緙絲產業的興起和蓬勃發展。湖北省工藝美術協會會長范國忠對世界“非遺”能夠落戶竹溪縣兵營鎮給予了高度評價,并提出了殷切期望。

    最后,兵營鎮黨委書記陳圣明就該項目引進從三個方面進行了闡述:一是緙絲是一項“高大上”的技藝。有著4500多年歷史的緙絲技藝,不僅飽含豐富的歷史文化氛圍,而且是世界級“非遺”名錄項目,能夠落戶兵營鎮,讓富余勞動力在家門口就能學到高雅的緙絲技藝,實屬當地百姓一大幸事;二是就業效果最為明顯。通過培訓的學員,掌握的不僅是一門世界級“非遺”緙絲技藝,更重要的是就業方式靈活,有效解決不能外出及貧困勞動力就近就業增收的難題,脫貧致富效果更加明顯;三是市場前景廣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追求高端藝術品的人更加廣泛,緙絲工藝品需求量日益劇增,市場前景非常廣闊。最重要的是學員織出來的產品,蘇州緙絲協會全部包收包銷,解決了產品無銷路的后顧之憂問題,有效實現生產與銷售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該產業一旦形成規模,將成為本地就業和增收的最大亮點。同時,因其不需要過多的土地、廠房、設備及配套設施等社會資源,最大限度減少資源浪費,是一項經濟、節能、環保、高效就業的優質項目。

    ( 責任編輯:魏金華    新聞報料:8110110    版權聲明

    亚洲аv电影天堂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