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rgapp"><menu id="rgapp"></menu></object>
  • <big id="rgapp"><nobr id="rgapp"></nobr></big><th id="rgapp"><option id="rgapp"></option></th>

  • <code id="rgapp"><small id="rgapp"><track id="rgapp"></track></small></code>
  • <th id="rgapp"></th>
    <strike id="rgapp"><sup id="rgapp"></sup></strike>
    <tr id="rgapp"></tr>
    新聞 政務 黨建 視頻 圖片 社區 評論 旅游 電商
    客戶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數字報

    央視《開講啦》聚焦南水北調中線工程 鈕新強和撒貝寧舉杯同飲漢江水

    時間:2020-12-03 10:01    來源:十堰晚報  字體:  打印  播報

    節目中,撒貝寧現場品嘗漢江水。(視頻截圖)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記者 何利 報道: 日前,央視一套節目《開講啦》邀請到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主要負責人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鈕新強。在節目中,鈕新強提到了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在說到南水北調中線的水質時,他跟主持人撒貝寧現場舉杯同飲漢江水,并現場區分漢江水和礦泉水。

    南水北調中線從長江支流漢江的丹江口水庫引水,跨越1276公里到達北京團城湖,途中分流至天津段156公里,全長1432公里。雖然中線可以實現全程自流,但因為沒有現成的河道可以借助,所有輸水干渠都需要新建。同時,為了保證輸水途中水質不受影響,中線需要全程與沿途河流、道路立體交叉,互不干涉。

    如此復雜的水路該如何建造呢?鈕院士用“上天入地”一詞進行了解答:“南水”從陶岔渠首出發后,先是用渡槽,通過一槽飛架南北的方式跨越了湍河、沙河等河流;“南水”與黃河相遇后,水利人又通過倒虹吸的方式從黃河底下實現了穿越。這些讓人瞠目的操作,用“上天入地”形容名副其實。

    南水北調中線從規劃到完成歷經了大半個世紀,這當中蘊含了幾代人的智慧和付出。中線工程通水近6年來,覆蓋了沿線6700萬居民,讓北方地區的人都喝上了漢江水,沿線曾遭破壞的生態也逐年好轉。這項調水工程,成為切切實實的惠民工程、生態工程。

    談到“南水”水質,鈕院士和撒貝寧現場互動品嘗“南水”和礦泉水的區別。至于“南水”有多好喝,節目現場一位來自郭公莊水廠的水質檢測員,通過他的經歷分享了“南水”給北京地區居民用水帶來的改善。這位水質檢測員還給鈕院士和撒貝寧出了一個考題,看看對“南水”如此熟悉的兩位,能不能通過味覺從他帶來的三杯水里,找出哪一杯是“南水”。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成功,是幾代人共同努力的成果。除了各學科專家的技術攻關,以及數以萬計的建設者夜以繼日的勞動,還有一個群體不能被忽略,那就是丹江口水庫周邊的庫區移民。丹江口大壩加高后庫容增大,周邊地區被淹沒,為了保證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庫區百姓不得不離開故土。

    節目中,鈕院士提起庫區移民感慨萬千:他們舍小家為大家的奉獻精神令人難忘。節目網絡連線中一位網友的出現,讓大家知曉了鈕院士鮮為人知的一件事。原來,鈕院士為了幫助庫區百姓,曾將自己的一筆獎金用作助學金,資助40位庫區移民大學生完成學業。這位網友正是其中的一位來自丹江口市的受助學生胡瑩瑩,如今她即將成為一名醫生,希望通過醫生這個職業幫助到更多的人。

    ( 責任編輯:曹婧    新聞報料:8110110    版權聲明

    亚洲аv电影天堂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