彬彬在PICU救治畫面
秦楚網-十堰頭條訊(十堰晚報)記者 曾雨 通訊員 鐘澤宇 報道:從右上肢無力到全身四肢癱瘓,一天內,13歲的彬彬(化名)病情急轉直下,后經太和醫院兒童重癥監護室(PICU)診斷,她患的是急性脊髓炎。40多天來,在兒童重癥監護室醫護人員精心治療與照護下,彬彬的病情逐步恢復。今日,彬彬將轉至太和醫院康復院區接受康復訓練。
一天內四肢癱瘓 確診為急性脊髓炎
彬彬是竹山縣人,13歲的她正上初中一年級。
1月29日早上,彬彬準備刷牙時,右手突然不聽使喚,牙刷落在地上。她蹲下試圖去撿,但右上肢一點力氣也沒有。沒多久,胳膊也沒勁了。隨后,她出現雙腿無力的情況,連走路都需要人攙扶。到當天下午,彬彬的四肢無力加重,頭部也垂下來無法抬起。同時,彬彬還出現呼吸困難、無法排尿等癥狀。
家人急忙帶著彬彬趕往縣醫院檢查。在當地醫院緊急做了導尿,初步檢查處理后,病情并無好轉。第二天,家人帶著彬彬趕往太和醫院求助。
“彬彬入院時,神志意識清楚,但精神很差,四肢無力,只能躺臥。”太和醫院兒童重癥監護室副主任楊子江介紹,對彬彬的肌力進行評估,發現她的左上肢、雙下肢的肌力都僅為1級。“這屬于很低級別,肌肉可以收縮,但肢體無法活動。”楊子江說,彬彬右上肢肌力為3級,且病情仍在加重。
結合肢體癱瘓、脖子不能彎曲、頸抵抗三橫指等癥狀,醫生高度懷疑彬彬為中樞神經病變。通過腰椎穿刺行腦脊液檢查、大腦和脊髓核磁共振,以及肌電圖、查血化驗等綜合檢查,彬彬確診為急性脊髓炎。“一天之內四肢癱瘓,病情進展如此之快,工作近20年來頭一回見。”楊子江感慨。
太和醫院兒童重癥監護室主任齊旭升介紹,急性脊髓炎是脊髓的一種非特異性炎癥病變,其起病快,發病后可引起雙側完全對稱性或非對稱性運動、感覺及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輕者肢體無力,感覺減退,重者全身癱瘓。
查詢病史得知,患兒病發前兩周曾發生上呼吸道感染,很可能由此引發免疫機制反應,造成神經功能障礙。“盡管感冒不重,但刺激到人體免疫系統,也會造成嚴重后果,如爆發性心肌炎、急性脊髓炎等。”
出院前的合影
入院治療3周后 病情開始逐步好轉
在入院時,彬彬已出現呼吸困難、胸悶癥狀,為此,兒童重癥監護室及時采用無創呼吸機支持。后隨著病情進展,呼吸困難加重,又改為有創呼吸機支持。
明確診斷后,在齊旭升的指導下,楊子江帶領科室成員,對彬彬展開系統治療。“通過三次血漿置換治療,將其血液中的有害抗體成分清除。”楊子江介紹,同時給予激素沖擊、丙種球蛋白輸注等治療,調節免疫反應。針對營養不良,聯絡營養科及時調整營養方案,改善營養狀況。
彬彬入院時,臀部已經出現了壓瘡,科室護理人員精心護理,每天多次清潔、烘干、涂藥,壓瘡很快得以消除。
據介紹,彬彬入院治療3周后,病情開始逐步好轉。“首先表現在可以嘗試短暫的撤掉呼吸機了。”楊子江說,治療期間,他們也在對彬彬進行呼吸鍛煉,幫助她早日脫離呼吸機。到3月7日,彬彬完全脫離呼吸機,進行自主呼吸。
“目前,彬彬雙側胳膊都能抬起,右手可以寫字,還能自己吃飯了。雙上肢、右下肢的肌力已經恢復到4級,左下肢肌力為2級。”楊子江表示,核磁共振顯示,其脊髓病變范圍較此前縮小,已經脫離了危險。下一步,將在康復院區對肌肉、關節、心肺功能等進行康復訓練。
寫信感謝醫護:“我出院了,會想念你們的”
在彬彬住院的40多天里,護理人員似姐姐般,給予她無微不至的照護。
“氣管切開后,彬彬不能說話,我們都是主動詢問需求,并通過她的點頭、搖頭來判斷。手指稍微有力量后,還專門給她配備了搖鈴,有事她就搖一下。”兒童重癥監護室護士長趙曉云說,無論是哪名護士值班,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看望彬彬,觀察她有無不適,及時處理。
“時間一長,彬彬的一個眼神,我們就知道她想要什么。”護士常金燕說,后來,彬彬能提筆寫字了,便將需求和想法寫在紙上,供護士們了解。比如想喝水了,她會寫上“喝水”二字,當班護士便取水給她喝。
春節期間,彬彬住院不能回家,值班護士陪著她一起跨年,并給她準備了玩具等新年禮物。
3月9日,彬彬從護士口中得知自己即將轉到康復院區治療,她很不舍。拿起紙筆給醫生護士們寫了一封信:“謝謝你們這一個多月的細心照料,我在病房每天看你們好辛苦,我出院了,會想你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