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寒冬,在茅箭區茅塔鄉大山里,一場充滿愛心和暖意的捐贈活動順利開展。湖北靜嘉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靜攜愛心人士來到茅塔鄉中心小學,將70床棉被捐贈給學生。多年來感受到來自這位柔弱女子愛心和暖意的不僅僅是這70位學生,還有無數認識和不認識的人。
這些年,在家鄉、在外地,在留守兒童學校、在縣鄉圖書館……處處都留下張靜的身影,她用大愛匯聚的涓涓細流滋潤著一個個干涸的心田。
“是她,堅定了我活下去的信心”
在蕓蕓眾生中,能夠相遇就是一種緣分。而張靜與徐子龍的相遇,不僅是一種緣分,更給徐子龍帶來生活下去的勇氣與信心。
年近五旬的張靜,從鄖陽區大堰一個偏遠的鄉村走出來。她從打工者做起,1997年創辦了湖北靜嘉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靜嘉公司是東風商用車公司、北汽集團,德國采埃孚等國內外大型知名企業的優秀服務合作伙伴,在全國各地擁有上千家合作伙伴。
那是2017年11月20日的早上,張靜一如既往地用手機下單,聯系網約車去上班。不一會兒,網約車如約而至,張靜與司機閑聊起來。見司機臉色不太好,張靜一問才知道,司機叫徐子龍,患了胃癌,為了一家人的生活和治病,不得不利用工作之外的時間開網約車補貼家用。
張靜心中一痛,告訴徐子龍:“以后,我上班就坐你的車。”下車后,張靜加了徐子龍的微信,并轉了1000元錢給他。
之后,隔三岔五張靜就會用徐子龍的車,不論車程遠近,每次都會留下一兩百元的車費。
近日,記者聯系上徐子龍時,他正在醫院接受化療。今年47歲的徐子龍告訴記者,他家住茅箭區東城開發區徐家溝村民和小區。由于身體日漸虛弱,早就沒開網約車了。
徐子龍說,經過一段時間接觸,他了解到,張靜雖有近30年的駕齡,但因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前老板和愛人先后因車禍離世,她從此不再開車。他更是了解到張靜不幸的人生經歷和助人為樂的事跡。“那時候,她一直鼓勵我要堅定信心,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徐子龍說,“非常感謝張總這樣的好心人的幫助和支持,讓患癌6年的我一直堅持到現在。”
“是她,讓我感受到世間溫暖”
2001年,丈夫從異鄉回老家求醫途中突然去世,房縣女子彭國菊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在三堰中心客運站門口跪地痛哭。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十幾位陌生人你5元他10元,甚至數百元地解囊相助。
19年后的2020年,彭國菊和兒女的生活已回歸正常。在二女兒舉行婚禮之前,彭國菊希望通過媒體找到當年幫過他們一家的好心人,以表謝意。
彭國菊記得,當時有一位30多歲、齊肩短發的女士走過來,將500元錢放在她面前。“我問她名字,她不肯說就走了。”彭國菊說,她看見這位女士上了客運站后面一棟樓的二樓。“記得她穿了一件紅色上衣,我分析她應該是在客運站附近做生意的人。”彭國菊說。
彭國菊所說當年為其捐款500元的紅衣女子,正是張靜。“其實只有400多元,當天辦公室抽屜里只有那么多錢。”張靜告訴記者,當時她的辦公地點就在三堰中心客運站附近。那一年,她的汽配生意剛起步,沒有錢,整個店面只有13平方米,辦公桌都是從二手市場淘回來的。把錢給彭國菊后,她還鼓勵彭國菊一定要打起精神,好好把孩子養大。“當時看到《十堰晚報》的報道后,我突然哭了。1999年,我愛人出車禍去世,所以我很能理解當年彭國菊的感受??吹剿褞讉€孩子拉扯大,每個孩子都上了大學,真的太感動了。本想著知道他們安好就行,沒想到你們找到我。”張靜說。“是她讓我感受到世間有溫暖。”彭國菊說,正是張靜這樣的好心人向她伸出援手并鼓勵她,她才很快振作起來。
“是她,改變了我兒子的命運”
今年64歲的馬占國,家住鄖陽區城關鎮,三個孩子已經長大,先后成家立業。每天吃完早飯后,馬占國就會來到白浪汽配城等待新老主顧叫他,去搬運汽車零配件。“叫我比較多的就有靜嘉公司董事長張靜。”馬占國告訴記者,“她不僅照顧我的生意,更是改變了我兒子的命運。”
馬占國說,2005年夏天,家里三個孩子都在讀書,全家僅靠他當搬運工掙的微薄收入維持生活。暑假期間,在鄖陽區上高中的大兒子見父親辛苦,要求和馬占國一起當搬運工。
一天,張靜正在上班,馬占國帶著兒子來到她的辦公室,請她幫兒子找個工作。張靜和小馬聊了起來,得知小馬正上高中,而且還想讀書,但是爸爸供不起了。張靜對馬占國說:“還是讓兒子去讀書吧。寒暑假到我們公司勤工儉學,學費不夠的部分我來貼補。”“兒子上了一個月班,張總給了5000元錢。”馬占國說,而他當搬運工一年下來也只能掙一萬多元錢。“張總是個好人,到現在我一直都很感激她。”馬占國告訴記者,兒子在靜嘉公司上班期間,張靜不僅在生活上對他噓寒問暖,還鼓勵他要好好學習,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兒子爭氣,后來不僅上了大學,還當上一名教師。
“是她,把愛心傳給大眾”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整個湖北按下了暫停鍵。“是不是公司停擺了,就無事可干?”張靜思考再三,“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社區居民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第二天張靜主動請纓,自告奮勇擔任所在居民樓的單元長,風風火火干起來。為社區居民量體溫、登記往來信息、統計武漢回十堰人員發熱信息、管理出入證、為樓棟獨居老人采買生活物資等成為她的日常……
張靜負責的單元有一位70多歲的老大爺,老伴去世,兒孫在外地,長期獨居,心情壓抑,對社區人員上門做工作有很大抵觸情緒。張靜迎難而上,多次登門,像女兒一樣關心照顧他,終于感動了老人,他開始主動配合志愿者的防疫工作。
助力抗疫,張靜更是全力以赴。她想盡一切辦法募集款物,分三個批次向丹江口市和西苑醫院、太和醫院捐款捐物60多萬元。張靜發揮企業優勢,利用遍布全國的客戶資源,配合東風商用車組織協調全國抗疫車輛緊急救援,其中零配件配送達2000多次,有力保障了抗疫物資快速送達。
汶川地震踴躍捐款、捐資助學慷慨解囊、孤寡老人常掛心頭、扶貧濟困款物助力……這只是張靜的日常。“我想設立一個助學基金。”張靜告訴記者,她打算10年拿出1000萬元用于慈善和教育事業,主要資助卡車司機和維修師傅的子女順利完成學業,幫助失獨失能老人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