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醫院骨科四病區主任趙猛帶領團隊成功完成“天璣”骨科機器人輔助下經皮微創閉合復位治療骨盆嚴重骨折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圖/記者 曾雨 特約記者 王瑋 報道:你見過機器人“醫生”開展骨科手術嗎?日前,太和醫院骨科四病區就成功完成“天璣”骨科機器人輔助下經皮微創閉合復位治療骨盆嚴重骨折。手術僅用半小時,創傷僅兩個1厘米的切口,將兩根分別長14厘米、9厘米的通道螺釘避開大血管、神經及重要臟器精準固定,真正實現了快速、微創、精準、智能化治療。隨著該技術成功開展,太和醫院也成為我省第四家、市州級醫院首家可開展骨科機器人輔助骨科手術的醫院。
男子工地不慎高墜 骨盆骨折嚴重錯位
8月23日上午,在太和醫院中心手術室,骨科四病區主任趙猛正帶領團隊為一名40多歲的男子做手術。
這名患者是谷城縣人,幾天前在當地工地上干活時,不慎從高處墜落,緊急送往當地醫院搶救后,挽回一命。但因高墜導致其骨盆骨折,發生嚴重錯位,需開展手術復位,這才轉到太和醫院。
“患者骨盆骨折錯位達到3厘米,要是再嚴重一點,可能就當場要命了。”趙猛介紹,如不采取手術復位治療,患者日后的雙腿將一長一短,走路一瘸一拐。同時,隨著骨頭重新長起來,還會影響周圍臟器。如果瘢痕包繞神經,則會引發終生性的頑固疼痛。
手術室里,趙猛帶領團隊為患者開展手術。與以往不同的是,一條運動靈活、操作穩定的機械臂正在為患者精準建立手術通道,屏幕上還清晰顯示著患者的骨折位置、規劃手術路徑,并實時跟蹤顯示手術情況。
半小時后,這場手術便順利完成。不可思議的是,手術過程中,患者創傷僅兩個1厘米的切口,卻將兩根分別長14厘米、9厘米的通道螺釘分毫不差地按照術前規劃的路徑,固定在指定位置。要知道,通道螺釘毫厘之外布滿大血管、神經及膀胱、腸道等重要臟器。
骨科機器人顯神威 定位打釘準確無誤
在這場手術中,趙猛及團隊首次采用了“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什么是骨科手術機器人?它究竟有多神奇?
“以往開展骨盆骨折手術,醫生要將患者肌肉切開,直到暴露骨折位置,這就導致手術切口大、創傷大。同時,在植入固定螺釘時,醫生只能通過反復透視、反復嘗試,精準與否全憑經驗,而人手的穩定性和操作精度也不夠,這就導致螺釘打不準。”趙猛介紹,骨盆里有大血管、神經及重要臟器,稍有偏差,都將導致血管、神經損傷,引發系列并發癥,手術風險不言而喻。
相比之下,“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則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趙猛介紹,手術過程中,機器人會對患者進行三維影像掃描,幫助醫生精準定位。隨后,醫生在計算機操作界面中,根據掃描影像完成螺釘置入位置、方向及長度等手術規劃,然后指揮機器人機械臂一一落實手術規劃。
“機器人為6軸手臂,且末端手臂可實現360度旋轉,相比人手的活動范圍更大,同時克服了人手抖動的短板,進釘誤差縮小到0.1毫米。”趙猛介紹,更令人贊嘆的是,“天璣”機械臂進針置管一次到位,不用反復探尋,醫生按此定位完成螺釘置入操作即可。
趙猛介紹,為找準路徑,傳統手術方式治療骨盆骨折往往需透視50次以上,而骨科機器人手術則在10次以下,大大減少了輻射。
降低復雜手術風險 加速患者康復速度
8月24日,谷城患者完成骨盆復位術后第一天便可抬腿活動。因其還有其他組織損傷,目前正接受其他治療。
23日,除谷城患者外,還有兩名患者獲益“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
其中,一名陜西白河53歲男子股骨頸骨折,經使用“天璣”骨科機器人手術,置入的3枚螺釘實現了相互交叉的多平面穩定,較傳統的三角穩定更加牢固。
一名12歲男孩不慎高墜導致骨盆骨折,其骨骼處在發育中,較成人尺寸要小,且存在骶骨變異。“其骶骨前方呈三角形有凹陷,血管易藏匿其中,增加手術風險。”趙猛介紹,經“天璣”骨科機器人精準定位、設計入路并置入螺釘,手術取得成功,男孩創傷僅兩個5毫米的切口。
據了解,趙猛長期聚焦骨科前沿科技,并一直關注骨科機器人進展,認為其必將廣泛運用于骨科臨床治療。2019年、2021年,趙猛分別派出兩批醫生參加骨科機器人的規范培訓,并取得相應資格證書。太和醫院正式引進“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后,即可獨立完成相關手術。
趙猛表示,“天璣”骨科手術機器人適用于復雜骨盆骨折、股骨頸骨折、四肢關節周圍骨折、復雜脊柱手術等治療。它的臨床應用成功,打開了創傷治療的新局面,較大程度減輕了患者的傷痛,降低了手術風險,總體層面上減少了患者支出,并加速了患者的康復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