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美容美發店遍地開花的今天,你是否會想起以前那些熱情而簡樸的老理發店呢?手藝獨到、價格實惠、服務熱情、充滿了濃濃人情味的老店,成為很多人心中的難忘記憶。
為了記錄這些“隱藏”的老店,十堰晚報即日起推出系列報道“城區那些平價理發店”。歡迎市民提供更多老理發店的線索,讓記者走進它們,傾聽和記錄它們的故事。
在說說笑笑聲中,陳華利索地為客人理完發。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圖/記者 王琪 報道:近日,在東風體育館公交站背后的老巷子里,隨著客戶的一聲吆喝“大姐理發了”,只見一位五十歲上下的女師傅,停下和別人的聊天,滿臉笑容地走進了路邊的一家理發店。她一頭斑駁的發絲,身穿紅色沖鋒衣,看著干練利落。
她叫陳華,經營這家理發店20多年。別看這家店小,在這一帶還頗有名氣,老街坊鄰居們都是理發店的熟客。這些人剛搬到小區時多是二三十歲的青春年華,這家老店一直陪著他們進入了“知天命”的年紀。這家理發店對于老街坊鄰居來說,已經融入他們的人生,成了小區的一分子。
為了養家,她辭職學理發
陳華是張灣區柏林鎮人,幼時家貧,家里共有姊妹四個。陳華讀初三那年,母親生了重病,全家的生活重擔就壓在父親一人身上。一個人養活一家六口,實屬不易?;貞浧甬敃r的情形,陳華無奈地搖頭說:“我是家里最大的孩子,必須站出來,和父親一起承擔養家的責任。”
偶然間,陳華聽說在村里替人理發,可以記工分。乖巧孝順的陳華,決定放棄學業,跟著父親學習理發。
父親常跟陳華說,從事服務業,要盡職盡責,敬業愛崗。她一直把父親的教誨記在心里,苦練手藝——熟練使用理發工具,努力掌握斷剪、滑剪、飛剪等剪法。反復練習的日子是枯燥無味的,甚至是令人痛苦的,陳華的手上磨出了血泡,后來化成厚厚的一層繭子。
有時,陳華練習剃刀,不小心削到手,很快滲出了血,但她從不抱怨。直到自己能熟練地給人剪好發型的那一刻,陳華的心里生出了滿滿的成就感。
一個小店陪伴鄰居20多年
在20多年的理發路上,陳華曾經有別的選擇機會?;貞洰敃r的決定,陳華并不后悔。
陳華30多歲時,一個偶然的機會,她進入單位上班,按月領工資,生活安逸。干了沒多久,她覺得“沒意思”,最后還是出來單干。“我喜歡理發的感覺,給別人理發,說說笑笑間地把活干了,順便把錢也賺了。”陳華說。
理發店于陳華而言,或許就如魚和賴以生存的魚塘,她離不開這個行業。
在東風體育館公交站背后,車城街辦艷湖社區衛生服務站旁邊有一個小區。這家理發店開在小區的后院,面積10平方米左右,裝修十分簡單。一個洗頭的小房間,外加大房間里的一張高椅凳和一面鏡子,還有幾個供客人坐的小凳,店里沒有別的家具了。店門口沒有掛招牌,只用紅漆寫了“理發店”三個字,保留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簡樸的風格。
陳華說,她今年57歲,干這行已經40多年了,在這個小區開理發店也有20多年了。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剪一次頭發收費0.15元,如今收費也很實惠,10元左右,遇上老人、熟人直接優惠到8元。
現在街上隨處可見裝修精致的美發沙龍、理發會所,像陳華理發店這樣的老店很少見了。面對記者的疑問,陳華說,她不想把店面開大。她的年齡大了,干不了幾年,也習慣了一個人開店。“我習慣慢慢地給一個人剪發,趕時間的客人,我希望他不要來我的店。”以前生意好的時候,她的理發店一天接待30多位客人,現在受疫情影響,一天就10多人上門,但她樂在其中,說說笑笑中一天時間就過去了。
在40多年的理發生涯中,在忙碌和悠閑之間,陳華找到了自己最喜歡、最適合的節奏——一種慢節奏的生活。
這里是屬于她的10平方米快樂。
一把30多年的椅凳是父親給她的“寶貝”
在簡易理發店里,那把鐵質的高椅凳很惹人注意,半舊的外表顯示出了它的年代久遠。這是陳華的“傳家寶”,是她父親傳下來的。
陳華的父親是理發師,當年一口氣買了3把理發凳。后來陳華出來單干,父親便傳了一把給她。
那個時候,陳華在老家柏林鎮開理發店。后來因為孩子上學,陳華和丈夫一家遷到東風體育館公交站背后的小區。她還記得那天搬家的情形:“看著這個大塊頭,我都不知道怎么辦才好。”這把理發凳有兩三百斤重,她和丈夫兩人都抬不動它。“當時很想扔掉它,但還是舍不得。”
看到這把鐵凳子,陳華想起了父親對自己耐心教導的點點滴滴,而自己單干離家多年,一直沒有好好盡孝,心酸、愧疚之情涌上心頭——留下它,就當做是留下父親的諄諄教導。后來,她跟丈夫四處打聽,終于找到一家搬家公司,這才順利地搬走這個“大家伙”。
客人進店看到這把椅凳,都很驚奇:“現在,這樣的凳子少見。”每每有人問起這把椅凳,陳華就會自豪地告訴他們,這是父親傳給她的“寶貝”,正是這把椅凳支撐著她一直從事理發工作。
陳華每年都會粉刷這把凳子,以保持凳面和靠椅的光潔。“就像對待孩子一樣,仔細地愛護它。”陳華說,30多年了,這把椅子從未壞過。
幾年前,曾有人想出高價收藏這把椅子,陳華堅決不賣:“這把凳子我現在還要靠它吃飯呢,以后再說吧。”陳華不僅戀舊,也習慣了這把陪伴了她30多年的凳子。
不愿見夕陽余暉
57歲的陳華每天很享受自己的生活。說到以后,她不認為老年生活就應該是休息和靜養。她忙的時候給街坊鄰居剪頭發,閑的時候就四五人聚一起聊天、曬太陽。“我不想退休,人還得有點事情干,不然生活就沒意義了。”
如今,陳華的大兒子在東風高中教書,小兒子在保險公司上班,一家人的生活和和美美。
陳華不愿見夕陽余暉。每天太陽升起的時候,她開始一天的工作,感受著清晨陽光的溫暖,在嬉笑玩鬧中度過美好的晚年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