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曹師傅這里理發的多是老人和小孩,10多年相處的時間,她和周邊住戶成了好朋友。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 記者 雷勇 王琪 圖/記者劉成臣
在東風鑄造二廠三角廣場旁,有一家理發店,曹師傅開店近20年,在這一片小有名氣。值得一提的是,近20年間這家理發店只漲過一次價,從理發兩元錢漲到3元錢。放眼周邊,找不出比這家店理發更便宜的了。
為了照顧兒子 28歲開始學理發
“來,快進來坐,剪頭發嗎?”理發店外,記者的手剛摸到玻璃大門的把手,理發店里,身穿白色工作服的曹師傅一邊熱情地招呼記者,一邊手上的剪刀上下翻飛忙個不停。
“稀奇啊,來我這兒理發的,沒見過這么年輕的姑娘和小伙。”曹師傅看見記者進店后,嘴上打趣道。得知記者的來意后,曹師傅有些不好意思,說:“我還是第一次被記者采訪。我沒啥特殊的本事,不知道該講些啥,就不說名字了吧。”經過溝通,她只告訴記者自己姓曹,今年49歲,是鄖陽區梅鋪鎮人。
說起自己之所以從事理發這行,曹師傅表示:“完全是為了照顧家庭的選擇。”她和丈夫結婚后,兩個兒子先后出生。丈夫在工廠里打工,老人都忙,沒辦法過來幫忙看孩子,她只得待在家里把兩個孩子帶到上學的年紀。孩子長大了,家里的開銷也大了,光靠著丈夫的工資養家有些吃力,曹師傅就想著出去掙錢。
賣菜、賣早點,曹師傅都嘗試過,并不合適自己。賣菜她不太會用桿秤,賣早點她又要凌晨起床干活,沒時間送孩子上學。后來,她看到一家理發店招學徒,就報名試一試。那一年,她28歲。沒想到她這一試,就干了20多年的理發師。
一邊理發一邊陪客人聊天 練就“一心二用”
曹師傅回憶說,當時和她一起去學理發的有4個人。學習之前,老師約定好每人要交200元的學費。但學了兩個月后,其他3個人都交了學費,只有曹師傅交學費時,老師說不要她的錢。原來在這兩個月里,曹師傅十分勤快,一有空閑就幫忙打掃店面,干活手腳也很利落,老師都看在眼里。
“那時候,我去得最早,走得最晚,經常一干活就忙到晚上12點。”這股勤快又利落的勁兒,從曹師傅一直沒停下的手就能看出來。在老師那里學習兩個月后,曹師傅就開始在街邊擺攤理發。曹師傅干了一年后,在丈夫的提議下,她到街面租下一個不大的店鋪,自己開理發店。
“當初為了照顧孩子,怕店里忙不過來,我收過幾個學徒。想起我當年的學徒經歷,我教學徒沒收他們一分錢。有的學徒一待就是半年,我盡自己所能教他們技術。”曹師傅說,自己的孩子長大自立了,她就再沒收過學徒,每天一個人在店里忙活。有時候客人太多要排隊了,她就一邊理發一邊和排隊的客人聊天,練就了她“一心二用”的本事。
理發3元一次 10多年沒漲過價
幾經搬家,曹師傅的理發店“落戶”在東風鑄造二廠三角廣場旁的工人俱樂部里,店面只有10多平方米,門口也沒掛招牌,只在玻璃門上貼有“理發”兩個大字。由于時間太長,“理發”兩個字模糊得都快看不清了。從玻璃門進去,右手邊是一個洗手池,右邊墻上掛著一面大鏡子,鏡子前面只有一把椅子,左邊放了兩張長椅,裝修十分簡樸。
當年,曹師傅在街邊擺攤理發,一次1元錢,后來租了門面,就漲到兩元錢一次,這個價格一直維持到10多年前。隨著房租漲價,曹師傅不得已調整了一次收費,理發漲到3元一次。如果需要洗頭發,加兩元錢。曹師傅說,她剛開始開店時,店鋪租金不到300元錢一個月,后來漲到近600元一個月,再加上水電,一個月光這些開支就得1000元左右。
為什么10多年都是理發3元一次,不漲價呢?曹師傅說,來她店里理發的大多是附近的居民。在這里開理發店快20年了,都是老熟人,不好意思漲價。只要房租不漲,她的理發價格就不變。
除了周邊的老人會到曹師傅這兒理發,小孩也是主要客戶,因為小孩和老人對發型沒有過多的要求。去曹師傅店里那天是周二,上午9點,店里就坐了3名顧客在排隊。不到一個小時,曹師傅為10個人理了頭發。她技術嫻熟,手中的剪刀上下翻飛,速度極快,記者用鏡頭都很難捕捉到靜態的畫面。
別看曹師傅的店面不大,她除了理發還做燙染,很多老人都會來曹師傅這里染發。像老人那樣的齊耳短發,染一次頭發才收費15元錢,燙發也不過20元。“我不愿意給人燙染,耗時長不說,成本還高。便宜的藥水我不敢用,貴的藥水染一次,我一分錢都掙不到了。”曹師傅說。
如今,在城區隨便進一個美容美發店,理發一次都是一二十元,而曹師傅仍然堅持3元的理發價格,周邊的鄰居都夸她的理發店是“良心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