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rgapp"><menu id="rgapp"></menu></object>
  • <big id="rgapp"><nobr id="rgapp"></nobr></big><th id="rgapp"><option id="rgapp"></option></th>

  • <code id="rgapp"><small id="rgapp"><track id="rgapp"></track></small></code>
  • <th id="rgapp"></th>
    <strike id="rgapp"><sup id="rgapp"></sup></strike>
    <tr id="rgapp"></tr>
    新聞 政務 黨建 視頻 圖片 社區 評論 旅游 電商
    客戶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數字報

    均縣鎮:智慧漁業驅動水產經濟2.0模式

    時間:2022-03-03 09:44    來源:秦楚網  字體:  打印  播報

    秦楚網訊 通訊員 王雅瓊 汪鑫雨 報道:3月早春暖陽,在丹江口市均縣鎮金陂水產養殖良種場正為4月初新興的智慧漁業全面投產搶抓工時,三臺挖機轟鳴,二十余名工人正忙碌著劃線、砌磚、校準,好一副虎”力全開的產業振興畫卷。

    據悉,均縣鎮坐落于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丹江口水庫中心位置,三面環水,水域面積約35000畝,曾是湖北省水產養殖第一大鎮,有“百里萬箱下漢江”之稱,高峰時期年產漁類3000萬公斤,年產值6.5億元。為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支持長江十年禁漁生態保護,該鎮從2018年起陸續取締庫面養殖網箱40196只、攔網河汊76處、拆解筏釣船(臺)  23個、漁船起坡上岸1337艘。

    水產如何轉型升級?漁民如何轉產興業?水產品市場需求如何彌補?成為擺在均縣鎮“兩山”實踐轉化亟待破解的產業、民生和經濟問題。

    創新模式,技術流率先試水。

    “竭澤而漁,不如另辟蹊徑”,為切實保護耕地,筑牢土地保護紅線,傳統陸上開挖精養漁池的養殖模式已成為過去時,一些水產養殖“大咖”開始主動探索陸上2.0新模式。

    2月15日上午,伴隨著一陣鞭炮的轟鳴,均縣鎮金陂漁場“智慧漁業”項目正式開工。“確保首季開門紅、全年滿堂彩”,開工現場,該鎮水產分管領導、人大主席徐平滿懷激情地發出動員號召。

    金陂漁場地處國家級最美漁村關門巖村腹地,正是水產業嘗鮮試水中的佼佼者,該養殖場不滿足于親本育苗、增殖放流、地標保護等,而是投向市場未雨綢繆,緊跟智慧漁業發展趨勢,不斷地向漁民問需、向市場問求,帶著需求走出去、引進來,通過到枝江、宜昌等地學習考察,逐步形成了手推式集裝箱、鍍鋅板高密度養殖等設施嚴密、技術成熟的工廠化智能養殖模式。

    “今年我場智慧漁業項目,總投資550萬元,養殖面積8004平方米,安裝設置有40個設施養魚水池,直徑有8米、6米、5米三種類型,統一加裝溫控鋼架大棚”,金陂漁場場長張開剛介紹道,該設施漁業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將在3月下旬竣工,清明左右投產,鱸魚、銀雪魚、錦鯉等不一而足,國慶后即可上市銷售,預期總產量20萬斤,收入300余萬元。

    互利共進,市場主體緊跟擴能。

    好水出好魚,均縣鎮欣佳源漁業養殖基地地處該鎮寨河村,豐沛的二類以上水源為該企業發展流水養魚提供了絕佳先決條件。

    僅2021年,該基地15個流水養魚池便產出翹嘴鲌魚10萬多斤,年產值達到300多萬元。近日,該基地又投入資金800余萬元,新增直徑6米鍍鋅板養殖桶20個,搭建鋼構車間900余平方米,采取工廠化、信息化和智慧化開展循環水凈化養魚,預計投產后年產魚100萬斤,年產值可達3000萬元。

    “智慧養漁讓我們退捕漁民既能靠水吃水,又能護水護漁”,欣佳源漁業負責人許柳,作為一名“洗腳上岸”的漁民感悟道。

    良性循環,打造特色經濟爆點。

    下一步,均縣鎮在“十四五”項目規劃中,將舉全鎮之力進行招商引資,做優做強智慧養漁“工廠化”發展,爭取通過3年時間新建千畝高密度流水養殖基地,助推產業全面轉產轉型,推動新型漁民回流增收,打造中國中部地區最大的“工廠化”水產養殖基地,擦亮鄉村振興“漁”字號金字招牌。

    ( 責任編輯:朱曉婷    新聞報料:8110110    版權聲明

    推薦閱讀
    亚洲аv电影天堂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