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陜交界處的圣水村,平均海拔高度1000多米,是十堰遠近聞名的“茶業名村”。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記者 何利 圖/記者 張建波 報道:清明節前后的竹山縣得勝鎮圣水村,青綠色的漫山茶園里一派繁忙景象。這座總面積僅有10平方公里的小村,如今已經成了竹山縣乃至整個十堰市頗有名氣的村子。而這一切,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這里豐富的茶葉資源。
沿著曲曲彎彎的白竹公路前行,圣水村的民居錯落分布在公路兩側?;翼敯讐Φ男⊙髽趋[次櫛比,通往各家各戶的水泥路縱橫交錯,房前屋后的摩托車、小汽車,以及干凈整齊的村容村貌,讓你一眼便能看出這座村子的經濟實力不容小覷。事實確實如此,據介紹,圣水村超過90%的農戶在銀行有存款,80%的家庭擁有摩托車、汽車。
“聽著鳥叫醒來,聞著茶香入睡,靠著茶山賺票票兒。住在咱們村,比哪兒都舒服。”在圣水村采訪,記者聽到村民這樣形容自己的生活。在村民富足與滿足的農家生活背后,圣水村正邁著穩健的鄉村振興步伐快步向前。整座村子發展最主要的依托,自然是這里連成片的茶山所帶來的產業興旺。
據統計,圣水村目前有生態高效茶園3100畝、幼齡茶園500畝,成立4個茶葉專業合作社,引進2家茶葉企業、4家小型茶葉加工廠,生產綠茶、紅茶,年產值超8000萬元,占全村經濟總收入的60%,是全市響當當的茶葉專業村。
經過一冬的蟄伏,清明節前后,圣水村漫山茶園迎來豐收的時節,這里一片繁忙的景象。
星夢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的茶葉生產車間里,機械和人工有序配合,一捧捧茶香四溢的“十星紅”茶款款而出,茶香醉人。
星夢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的茶葉生產車間里,機械和人工有序配合,一捧捧茶香四溢的“十星紅”茶款款而出,茶香醉人。
星夢茶業有限責任公司的茶葉生產車間里,機械和人工有序配合,一捧捧茶香四溢的“十星紅”茶款款而出,茶香醉人。
圣水村地處鄂陜兩省交界處,全村平均海拔1000米。村子的得名,傳說和一代女皇武則天有關。
竹山得勝一帶茶葉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史料記載,西周時期得勝已有茶葉產出。到了唐代,武則天品飲得勝圣水村所產茶葉后,覺其味甚妙,倍加贊賞,曾賜名“圣水貢茶”。圣水茶,得名于武則天,圣水村也因此得名。
隨著時代發展,以往那種家家戶戶各自為陣的種茶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市場需求。為了改變茶農們的粗放式經營模式,圣水村從相鄰的國營圣水茶場(現湖北圣水茶場有限責任公司)請來技術員,打造規?;N植樣板基地,建設茶葉加工車間。
2013年,圣水村迎來發展轉折點:引進福建客商,建設“十星紅”紅茶生產基地,成立星夢茶業有限責任公司。新的公司帶來了新的茶葉種植模式。圣水村將本村集體所屬的50余畝茶葉基地流轉給該公司,同時鼓勵農戶流轉各自承包的茶園共計400余畝。原本的茶農,搖身一變成了企業員工。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圣水村積極探索作好“茶樂園”“茶家樂”“茶莊園”等茶旅結合文章。
圣水村的高標準茶園孕育出了十堰市知名商標——十星紅,主要生產紅茶、黑茶和米磚茶,產品暢銷福建、內蒙古、四川等地。
“我們優先聘用村里茶農。這樣以來,他們不僅有茶園流轉費,還能掙一份務工的錢。”星夢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介紹,每年清明節前后,當地進入茶葉豐產期,村里的多數村民都會到茶園務工。手腳麻利的村民,一天光是采茶的收入就達300元。
近年來,為了把茶葉產業做大、做強、做精,星夢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堅持走“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發展之路,相繼開發出“十星紅”紅茶、“醋茶淡飯”等茶飲品牌,不斷延伸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圣水村的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們的收入“芝麻開花節節高”。
記者手記:
對于農村,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振興,對于廣大農民而言,增加收入是重中之重。竹山縣得勝鎮圣水村正是抓住這兩大要點,以發展的眼光筑巢引鳳,以自身的生態和資源優勢將一家現代化茶企引進村子。轉變村民的觀念,長遠規劃發展目標,由點及面形成全村的獨特優勢。產業興旺帶來全村的生態宜居、生活富裕、鄉風文明等一系列良性循環。
<<<人物故事
師利波:自家3畝地全種茶引領鄉親發展茶產業
鄉村致富,離不開一個目光長遠的帶頭人。在竹山縣得勝鎮圣水村,“領頭雁”這個稱號非師利波莫屬。時隔多年,他自毀耕地改茶園的往事依然在鄉親間流傳。
1967年出生的師利波,是土生土長的圣水村人。擁有高中學歷的他,本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而如今,他不僅是村里的致富帶頭人,還是圣水村的村支部書記。圣水村的茶產業能有今天的規模和影響力,離不開師利波多年來的堅守和帶動。
1998年,師利波當選圣水村的村支部書記。那時候,村民們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收成一般般”的生活。改變村民的生活狀態,讓鄉親過上富裕日子,成了師利波上任后定下的第一個長遠目標。他將全村的地理環境上上下下研究了幾遍,還是沒找到突破的方向。一個偶然的機會,苦惱的他看到了希望。一天,師利波到緊鄰圣水村的國有圣水茶場辦事,發現那里的茶農種植茶葉,收入可觀,于是萌生了在圣水村發展茶產業的想法。師利波專門邀請圣水茶場的技術人員到他們村實地查看,并對村里的土壤進行了取樣檢測。“鑒定結果顯示,我們村的土質、氣候都適合茶樹生長。”師利波回憶道。
師利波發展茶產業的想法,在村里遇到不小的阻力。世代耕種為生的農民,讓他們用自家種植口糧的土地種茶樹,一開始誰也不敢貿然行動。為了轉變鄉親的觀念,師利波決定自己帶頭。“當時,我把我家3畝土地按照茶樹種植的要求,改造成了茶園。”師利波回憶說,他還反復做工作,帶動村里十幾戶農戶開始了第一批茶樹種植。
茶樹種下去,前3年基本上見不到收成。師利波和另外十幾戶農戶的種植試驗成果,成了全村人觀望的對象。3年后,看到第一批茶葉新鮮出爐,師利波如負重釋。“第一批種植茶樹的家庭,那一年基本上都有3萬元的收入。除去成本,每家至少有2萬元的凈利潤。”師利波告訴記者。那時候,3萬元錢在農村算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種茶比種糧收益更高的事實,讓全村人看到了希望,村里種植茶樹的人逐年增加。大家紛紛拿出自家地種植茶葉,全村的茶葉種植面積由最開始的20余畝,迅速擴大到3000多畝。像之前種植糧食一樣,鄉親們精心打理自家的茶園。
茶園有了一定規模,但家家戶戶各自為陣的局面并不是師利波希望看到的局面。2013年,在師利波的努力下,圣水村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成功引入福建企業投資建廠,重點開發生產紅茶、鐵觀音。公司注冊“十星紅”品牌,開發生產了一系列茶葉產品,順利打入福建、內蒙古、四川、臺灣等地的市場。圣水村的茶產業依托星夢茶業有限責任公司再度起航,走上跨越式發展的道路。
將圣水村打造成“秀美鄉村”后,“宜居新村”又成了師利波的新目標。改善村容村貌、綠化美化人居環境、硬化村級道路、安裝亮化路燈、配套環衛車輛……如今的圣水村,可謂是一天一個新模樣,村里的茶產業之路越走越寬,鄉親的生活水平也越來越好。(記者 何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