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網-十堰頭條訊 記者 曾雨 通訊員 張正梁 報道:“時間來不及了,我來背老人下樓!”8月21日,太和醫院急診醫學科接到120指令后緊急出診,在得知93歲高齡患者系急性腦梗突發后,面對狹窄的樓道,出診醫生張恒挺身而出,爭分奪秒,背著老人下樓。這一彰顯醫者情懷的事跡很快被各大媒體報道,院前急救背患者下樓,是急診醫學科醫護日常工作的縮影,更彰顯著急診人不怕難、肯吃苦,一心為患者的人文關懷。
“我來背老人下樓” 彰顯醫者初心
8月21日凌晨5時48分,急促的120警鈴聲在十堰市急救中心調度臺響起:金九超市旁一位93歲高齡老人,突發口角歪斜、言語不利、肢體活動障礙,病情危急,家屬呼救120。
到達現場后,出診醫生張恒很快診斷老人可能出現腦血管意外,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接到醫院救治。然而,老人家住老舊小區,沒有電梯,樓梯道又狹窄、陡峭,無法抬擔架搬運病人。陪伴老人的兒女也都年過七旬,難以幫助轉運。
“時間來不及了,我來背老人下樓!”張恒在老人家客廳自告奮勇將其背起。一邊讓老人身體緊緊貼附在背上、雙手牢牢托舉她的雙腿防止墜落,另一方面要保證她的頭部偏向一側,以防誤吸嘔吐。還有,下樓速度不能太快,張恒不斷提醒患者隨行的2名子女慢一點,看準臺階……張恒汗流浹背的將三名老人接上救護車。
院前急救背患者下樓,是急診醫學科醫護日常工作的縮影,更彰顯著急診人不怕難、肯吃苦,一心為患者的人文關懷。
太和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方志成介紹,急診人群有特殊性,以老齡、高齡居多,特別是孤寡、獨居老人,兒童、三無人員、慢性病人(血液病、透析、腫瘤),其病情錯綜復雜,驟然發病、起病急、病情重、變化快、經濟花費巨大,預后差,家屬擔心多、又緊張、常焦慮?;颊呔歪t需求高與自身對疾病嚴重性認知水平低相矛盾,對醫務人員不信任的現象層出不窮。因而,從院內到院外,從醫療到護理,從診療到生活,從門診到病房,從業務到咨詢,人文關懷都不可或缺。
“不僅業務知識面要廣,更要做個有人文情懷的溫度醫生。”方志成說,科室黨支部主題黨日活動以人文情懷為出發點,工作上一顆公益心,醫學診療要善;專業上一顆鉆研心,業務知識要廣;品質上一顆普愛心,關愛病人要暖。
今年疫情期間,太和醫院黨委書記羅杰,院長唐以軍先后五次蒞臨急診醫學科,明確要求科室任何時候保證出診,盡全力滿足人民群眾就醫需求,開辟急危重癥患者救治綠色通道,尤其是高危、高齡危重病人,一定要保證及時救治。
人文關懷為主線 大力開展急診急救
“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特魯多醫生的話時??M繞在耳旁,體現了人文情懷在醫學發展中的重要性。
太和醫院急診醫學科積極響應急診醫學學科發展要求,將急診急救關口前移。但這并非易事。“我們要面對救援現場的惡劣環境、技術操作上受病情制約等嚴峻考驗。”方志成介紹,事不避難的堅韌之心,練就爐火純青的專業技術,急診醫學科不受時空限制,將“急診科”前移至發病現場。
同時,綜合急診與??萍痹\相機聯動,快捷、精準、高效挽救生命,煉就了一批身懷絕世武功,又有濃濃人文情懷、敢戰能勝的急診高手。
2021年7月31日,急診醫學科接到陜西旬陽一位頸部鋼筋貫穿傷患者的緊急呼救電話,立刻安排專人了解具體病情,提前組織會診,創傷骨科、耳鼻喉科、麻醉科、急診醫學科專家一同討論手術治療方案。同時,急診醫學科立即備血,做好病人分流,調派人力資源,準備手術用品,開辟綠色通道……
22時20分,患者到達急診醫學科,因傷在頸部,不能平臥,體位擺放成了進門 “攔路虎”。護士毫不猶豫用雙手托住患者背部,協助其端坐臥位,保證有效呼吸,并在耳旁安慰:“到醫院了,別怕,有我們在。”患者緊繃的眉頭漸漸松開。
消防人員切割鋼筋,醫護合力控制住外露部分,以防震動加劇疼痛。多學科專家會診決定要手術拔出鋼筋,術前建立氣道是燃眉之急,然而人在搶救室,無法轉運,且鋼筋刺入,張口受限、頸部局部大血腫,常規氣管插管無法落實,麻醉也不能過深,諸多不利因素限制救治……
考慮到患者手術的迫切性,急診醫學科一馬當先,敢當重任,曾桓超醫生沉著冷靜,5分鐘完成緊急床旁氣管切開,隨后直接送到手術室,展現精湛技術。在實施人工氣道建立過程中,充分細致的人文關懷,消除患者緊張、恐懼心理,為診療決策的落實奠定基礎。
磁性護理為依托 豐富人文關懷內涵
2021年12月7日晚,急診醫學科搶救室送來一位尿毒癥、高鉀血癥的患者。該患者來自四川,下火車后人突發昏迷。
科室積極救治患者的同時,隨行的1歲孩童哭鬧不停……科室高年資護士蔡蘭蘭見狀,立即把手頭上的工作交接給其他護士,全身心的投入到照看小孩的工作中來。映入眼簾的是一幕無比溫馨的畫面:身著白衣的天使,滿臉濃濃愛意,目不轉睛地哄著懷里的孩子入睡,時不時把孩子的貼身衣物拉緊些,并提醒其他家屬交談盡量小聲些……
看著孩子時不時抿著的小嘴唇,不哭不鬧地安詳入睡,每個人心里都泛起陣陣暖意!
仁慈的眼神,善良之光的籠罩,正詮釋著一段銘言:“護理工作是平凡的工作,然而護理人員卻用真誠的愛去撫平病人心靈的創傷”。
患者來醫院,不僅要治愈疾病,心靈也得到了治愈。當護士抱起孩子的那一刻,磁性護理做到了;面對無法照料小孩的患者,護士總是義無反顧,挺身而出去幫助,磁性護理做到了;聽到患者焦急地詢問病情,總是可以聽到暖人心田的安慰,磁性護理做到了。
在磁性護理的文化熏陶下,太和護士從細處做起、從點滴入手,用專業化、精細化、科學化的護理方法對急危重癥患者開展救治,除了日常醫療護理,更多是從生活細節流露濃濃人文情懷。
優環境提素質 改進人文關懷措施
針對人文化關懷,急診醫學科不斷優化就醫環境,提升醫務人員綜合素質,持續改進人文化關懷措施。
醫院非常重視人人文關懷,今年每隔半月開展一次名家講壇,邀請資深教授張群林專門講述醫患溝通,教會臨床醫生體會病人軀體痛苦,引導醫務人員要進行人文化關懷。
急診醫學科開展電話隨訪,關注病人就醫感受,對服務質量進行整改,醫務人員接受服務禮儀培訓,讓患者感受更親切。積極改善就醫環境,在門口裝大燈,增加光亮,避免夜間就診的患者發生跌倒,走廊、輸液大廳座椅更換坐墊、設立臥位輸液區、方便病人。在科室附近設立急診CT、DR,優化就醫流程,讓患者少走路、不等候、來院即診療、進門即救治;設計制作床旁懸掛式便民袋,可放置紙巾、薄膜手套等常用物品,方便危重患者取用,提升急危重癥患者就醫感受;推進“七巧板”特色人文關懷健康宣教,利用宣傳冊、優護平臺、錄制視頻音頻等方法,對患者加強宣教;改進精準溝通宣傳板,增加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等更多內容和項目。
人文化工作需要不斷推動與發展??剖医洺Q埡贬t藥學院醫學倫理學教研室教授蒞臨急診醫學科開展講課、講座、學術交流,開展敘事醫學指導,對臨床開展科研工作進行人文倫理審查。每年科室積極申報人文社科教研項目,在臨床實踐中不斷挖掘、深化人文化內涵,改進、完善人文化關懷措施。
醫路之行,須秉承新時代追夢人的初心,既有對醫學精神的追求與崇尚,又有人文情懷的涵養與修為,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堅信“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提升自身素質,融洽醫患關系,醫患魚水一家親,共同構筑人類醫療文明的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