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rgapp"><menu id="rgapp"></menu></object>
  • <big id="rgapp"><nobr id="rgapp"></nobr></big><th id="rgapp"><option id="rgapp"></option></th>

  • <code id="rgapp"><small id="rgapp"><track id="rgapp"></track></small></code>
  • <th id="rgapp"></th>
    <strike id="rgapp"><sup id="rgapp"></sup></strike>
    <tr id="rgapp"></tr>
    新聞 政務 黨建 視頻 圖片 社區 評論 旅游 電商
    客戶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數字報

    十堰72個村(社區)試點“共同締造” 探索一批“十堰經驗”

    時間:2022-10-12 07:41    來源:湖北日報  字體:  打印  播報

    原標題:十堰72個村(社區)試點“共同締造” 探索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方法和機制

    湖北日報訊 (記者夏永輝、許應鋒、通訊員顧才華)“小區有了公共停車場,車子就不會亂停了。”10月4日,十堰市張灣區漢江路街道陽光社區熊家灣新村,居民李華珍看到小區中間的公共停車場,心里十分“舒坦”。

    熊家灣新村是拆遷還建小區,群眾反映停車難由來已久。今年9月,十堰市出臺《關于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全市確定陽光社區等72個村(社區)作為“共同締造”活動試點,重點圍繞鄉村振興、城市更新、基層社會治理、產業發展等領域,探索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的方法和機制。

    針對停車難題,陽光社區堅持“共同締造”理念,社區黨委和小區支部多次組織村民召開大會,請群眾提建議、討論方案,最終確定將小區中間的場地作為公共停車場,并在房前屋后規劃停車位。

    該市《試點方案》要求,市、縣兩級黨委主要負責人各領辦一個樣板點,實行“一個試點一名縣級領導掛帥、一個部門聯系包保、一個專班蹲點主抓、一套方案推進實施”的工作機制,把黨的領導貫穿共同締造全過程,健全村(社區)大黨委(黨總支)—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基層黨組織體系,推動“共同締造”活動深入開展。

    該市《試點方案》提出,力爭到今年底,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共同締造的長效機制初步建立,探索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十堰經驗”。

    杏花村鳥瞰。 (丹宣 供圖)

    丹江口杏花村:共奏山水人“協奏曲”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夏永輝 通訊員 周玉娟 凌吉先

    丹江庫區岸邊,一泓清水碧波蕩漾;青山環繞的谷地中,百畝獼猴桃基地新建完畢;嶄新的柏油馬路,在村里蜿蜒鋪設;一棟棟翻新的房屋,正在吊裝橫梁……10月9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來到丹江口市習家店鎮杏花村,只見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靠山吃山,靠水護水。”丹江口市委書記趙洪福介紹,杏花村從群眾的切身利益與迫切需求出發,一起找到綠色生態發展這個“最大公約數”,共譜山水人和諧相處新佳話。

    民宿管家培訓。 (丹宣 供圖)

    山:“幸福產業”繪就鄉村底色

    “全村2600多人,版圖面積17.5平方公里,基本上都是山地,只能在高效林業上想辦法。”村黨支部副書記張星星介紹,鄉親們每次開場院會,最大的心聲就是多栽果樹。

    “種果樹好。”村民袁從江介紹,該村的杏樹一到春天,一片爛漫花海;秋天,每畝杏樹產果4000多斤,按每斤3元計算,就是上萬元的收入。

    近年來,村里又開始試種獼猴桃。3年以上的獼猴桃園,畝產可達3000多斤,按市價每斤10元計算,就是3萬多元,而5年以上的老樹,畝產可達6000多斤。

    今年開春,杏花村召開支委黨員擴大會議,群眾代表紛紛建議,將村口200多畝山地,流轉改成果園,擴種獼猴桃。

    說干就干,該村按每畝550元的價格流轉土地,推土機一鼓作氣進行平整,按專家建議施上厚厚的底肥,搭起縱橫交錯的藤蔓網架。金秋十月,新建的200畝獼猴桃基地初步成型,就等明年開春栽苗。

    至目前,杏花村共計發展杏樹3000多畝,獼猴桃樹1200多畝,此外還有桃杮棗等各類雜果1000多畝。

    “發展林業經濟,既保護了環境,又增加了集體收入。”張星星介紹,林果經濟共為村民帶來收入近億元。

    如今,杏花村又做起了民宿文章。利用老村部的閑置小學,建起星級酒店及38間木屋客房?,F代簡約的裝修風格,外請一線城市的專業團隊運營,讓前來休閑的市民眼前一亮。

    “我在前臺做管家,每月底薪有2200元。”二組村民張富霞說。

    獼猴桃果實累累。 (丹宣 供圖)

    水:共同呵護藍天碧水

    從杏花村民宿出發,順著山路步行5分鐘,來到丹江口水庫岸邊。庫區層林盡染,一泓清水,萬頃無垠。

    “村民自小長在庫區,都知道要愛護藍天碧水。”張星星介紹,整治環境衛生,是村里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圍繞人居環境改善,杏花村實施“五改三化”,改路改房改水改廁改林相,亮化美化凈化村莊環境。

    “政府補貼整治,沒有不愿意的。”村民王義強說,6月份場院會一開,大家都很積極,“我們家平房建了三四十年,土磚已經老化,再不修就要倒了。”

    趁著這次機會,王義強把房屋重建并調向,屋邊的老舊溝渠進行填埋,還新建起了化糞池。

    “房前屋后的雞糞掃了,路上還有牛糞呢”“養牛戶也該管管了”……7月中旬,村委會再次征集建議。

    此后,村里將全村的牛都集中到養牛場。5組的一處山灣內,新建了1000多平方米的牛棚,以及飼料倉庫、值班室。全村80多頭牛,統一集中飼養,并安排專人管護;牛糞及污水全部還田,村里再也聞不到異味了。

    目前,杏花村已實施“五改三化”整治項目91個,沿村主干道房屋立面煥然一新;此外,村民們還成立了護林隊、護水隊,對山林、河道、水庫進行巡查管護。

    人:“合伙人”共管鄉村治理

    基層直接面對老百姓各種訴求,如何解決好?

    “成立理事會,遇到困難一起攻克,有收益村民一起共享。”張星星介紹,該村成立了由黨員干部、中心戶長、骨干群眾組成的27人理事會,這也是丹江口首家村莊理事會。

    一般周六晚上,理事會召開“新村夜話”,與村民一起說事、議事,聽取群眾對村莊規劃、修路、改水、環境整治、庭院改造、扯皮吵架等意見。

    村民王定有是伐木工,家門口堆有柴火,時間長了,免不了影響環境衛生。有人指出來,他不高興,還說“這是自家門上的事,要你管;我天天忙,掃不了。”

    理事會成員袁從江和群眾代表一起上門做工作:“村容村貌,人人有責”“村里實行積分制,衛生積分可以兌換物資”“你是明白人,可不能落后”……最后,王定有高高興興地接受了大家的建議,每天打掃環境衛生。

    以本村的技術農民工為主體,村莊建設理事會還組建了勞務公司,吸納90多人,成立了建筑隊、裝修隊、環衛隊、產業基地務工隊、家政服務隊等分隊,承接村級道路邊溝漿砌、河道治理、房屋改造、旱廁改造、獼猴桃基地建設等項目。

    “為村里務工,一天200塊錢。”一組村民朱培群說,既為村集體干事也是為了自己,大家都樂意。

    1 2 3 4
    上一頁 下一頁 單頁閱讀

    ( 責任編輯:沈進虎    新聞報料:8110110    版權聲明

    亚洲аv电影天堂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