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志兵為患者做手術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圖/記者 曾雨 特約記者 王慧 報道:“要有過硬的技術,更要有不怕吃苦、無私奉獻的精神。”談到對卒中醫生的理解,46歲的艾志兵擲地有聲。為挽救腦卒中患者生命,身為太和醫院神經內科卒中中心主任的他,用一雙巧手、一顆熱心,挽救無數腦卒中患者生命。
開展靜脈溶栓 為腦卒中患者爭取黃金時間
在我國,腦卒中是致殘和造成死亡的第一大“殺手”,包括腦梗死和腦出血,是一種突然發生的腦血管堵塞或者破裂,發病一般非常迅速。
靜脈溶栓和機械取栓是腦卒中最有效的救治辦法。其中,靜脈溶栓的窗口期為4.5小時,機械取栓則為6個小時,越早越好。
2010年,在醫院及科室領導的支持下,艾志兵率先開展靜脈溶栓技術救治腦卒中患者。“此前,我專門到華西醫院進修介入技術。”讓艾志兵記憶深刻的是,他救治的第一例患者是一名50多歲的女性,患者已病發4個小時,癱瘓不起,危在旦夕。
當時,國內溶栓治療剛剛起步。“我感到壓力很大,擔心患者術中出血。”艾志兵說,他頂著巨大壓力為患者開展溶栓治療,術后他感覺效果并不理想。第二天一早查房,他驚訝地發現,患者竟能下地行走了。這讓他喜出望外,信心倍增。
艾志兵逐步將靜脈溶栓技術在太和醫院成熟開展起來,為地區腦卒中患者帶去希望。
開展機械取栓 提高腦卒中患者救治水平
艾志兵前往新加坡中央醫院等醫院進修,不斷引入新理念,優化救治流程,縮短救治時間。
靜脈溶栓可以治療腦卒中患者,如果溶栓效果不好怎么辦?“2015年,國際多個重磅研究表明,針對溶栓效果不好的患者,可以將血栓取出獲得較好預后。”艾志兵介紹,在當時,國內只有極少數醫院可開展機械取栓技術,該技術尚不成熟。艾志兵前往北京天壇醫院進修學習機械取栓技術,并將該技術帶回十堰。
“醫院剛開展機械取栓時,大家不了解這項技術。隨著第一例患者的成功救治,這項技術很快開展起來。”艾志兵說,當時一名40多歲的患者突發腦卒中,入院時已發病4個多小時,處于昏迷、癱瘓狀態。由于靜脈溶栓效果不好,艾志兵為其開展機械取栓。取出血栓后,患者當即蘇醒,不久康復出院。
靜脈溶栓、機械取栓技術的開展,讓地區腦卒中患者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2015年,太和醫院神經內科聯合相關科室成立腦卒中救治團隊,并和周邊縣市醫院相互協作,建立完整、立體化的救治體系。
緊盯前沿技術 讓患者獲得更好更有效救治
如今,作為十堰地區唯一的五星級高級卒中中心,太和醫院卒中中心常規開展急性缺血性卒中靜脈溶栓、機械取栓的方法打通大腦閉塞的血管,并具備腦動脈狹窄支架植入動脈溶栓以及顱內靜脈竇疾病的救治能力,24小時接診,輻射整個十堰市。
2021年11月底,神經內科搬入神經疾病診療中心,卒中中心也迎來事業發展的新階段。
“近一年來,卒中中心穩步運行,腦卒中救治綠色通道24小時暢通無阻,確保急性腦卒中患者得到及時、高效的救治。”艾志兵表示,近一年來他們開展靜脈溶栓100多例,是此前的兩倍,機械取栓量也較此前翻了一番。
更為重要的是,卒中中心 DNT時間由原來的50分鐘左右,降至30余分鐘,這在國內都處于前列。
在艾志兵看來,作為一名卒中醫生,需要有過硬的技術,更要有不怕吃苦、無私奉獻的精神。“手術時需要穿著厚重的鉛衣,一站就是幾個小時。一年365天,無論雨雪風霜,每天24小時待命。”艾志兵說,卒中醫生是個辛苦活,在他眼里,這是一份安身立命的工作,更是一份對患者飽含深情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