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代謝性疾病,其中,兒童糖尿病以1型為主,一旦確診需終生治療。近年來,多項醫學調查數據顯示,糖尿病正呈現出低齡化趨勢,越來越多的青年,甚至孩童成為糖尿病的受害者。醫生建議,家長應充分了解糖尿病的發病征兆,一旦確診迅速控制好血糖,預防急慢性并發癥,守護“小糖人”的平安成長。
■記者 張貞林
兩歲娃患上糖尿病
每天離不開胰島素
昨天,記者在國藥東風總醫院內分泌科見到3歲8個月大的小明(化名),他正在接受糖尿病治療的復查。一年前,小明的食量突然大增,吃得多、喝得也多,家人覺得孩子正在長身體,能吃是好事。雖然小明的小便次數明顯增多,但是大人沒有太在意。
這種情況持續10多天后,小明突然在半天里連續出現3次不明原因的腹瀉,連食物也吐了出來,精神狀態較差。家人擔心孩子是不是腸胃出現問題,趕忙送他到醫院檢查,被診斷為1型糖尿病。
入院治療后,小明的血糖逐漸得到控制。醫生告訴小明的父母,小明患上的1型糖尿病需要終生治療。由于孩子的身體幾乎不分泌胰島素,他以后的生活都離不開胰島素了。
兒童糖尿病呈低齡化
急性并發癥可危及生命
國藥東風總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楊坤介紹,糖尿病分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及其他特殊類型。其中,兒童糖尿病以1型為主,約占90%,是危害兒童健康的常見兒科內分泌疾病。
1型糖尿病也稱為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主要由于體內的胰島β細胞受到破壞,無法產生胰島素來降低血糖。據統計,我國近年來1型糖尿病發病率為十萬分之二到十萬分之五,5歲以下兒童發病率年均增速較快,發病呈低齡化趨勢,男女發病率無顯著差異,10歲時發病率達最高峰。
楊坤表示,以小明為例,糖尿病臨床的典型表現是“三多一少”:多飲、多食、多尿、體重減輕。胰島素缺乏導致機體不能利用葡萄糖,就會有饑餓感;血糖升高,過多的糖分從尿液中排出,引起尿量增多和體內缺水;血糖不能被利用,胰島素不足使脂肪分解,人就會消瘦。
“糖尿病患兒要警惕急性并發癥,以酮癥酸中毒和低血糖最常見。”楊坤指出,初次發病的1型糖尿病患兒,酮癥酸中毒發病率為15%—75%,如治療不及時,可導致患兒昏迷、腦水腫甚至危及生命。
楊坤提醒,如果患兒頻繁惡心、嘔吐、腹痛,呼吸深慢伴有爛蘋果味,精神差或煩躁,可能并發酮癥酸中毒。低血糖癥狀可部分表現為饑餓、面色蒼白、手抖、多汗、心慌等,嚴重會出現昏迷、抽搐,需立即補充葡萄糖和碳水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