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津歷史悠久,古城始建于公元1368年,歷經六百多年風雨。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圖/記者 吳忠斌
鄖西上津素有“天子渡口、古塞上津”的美譽,上津古城便坐落于津城村。雖歷經風雨,古鎮古韻猶存。隨著近年來修繕一新的明清古街對外開放,古城古街相互襯托,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遠處,青山連綿;近處,老屋靜謐。一靜一動間,這座擁有4000年歷史的古村落在此斂盡一身風華,不悲不喜,不驕不躁。村中心的古城墻巍峨聳立,見證著六百年的世事滄桑;村內的閑適生活,演繹著尋常巷陌的世俗百態;村畔的金錢河,流動著悠悠千載的歲月。日前,記者來到鄖西縣上津鎮津城村,一探這個古村落的前世今生。
古時,明清街為商貿中心,車水馬龍,商號林立,十分興旺。如今,上津鎮完成明清老街的修繕、安防工程,再現昔日繁華景象。
古城老街,呈現一幅古建筑風物圖
上津位于鄂陜兩省交界之處,北枕秦嶺余脈,南臨漢江之濱,銀武高速公路穿境而過,金錢河由北至南通達漢江,歷史上曾為交通、政治、文化、商貿、軍事之要地。津城村是上津的集鎮所在地,四面環山,分別與過風樓、伍峪坪、十八盤等村接壤。歷史上扼秦楚咽喉,是從古都西安南下的重要水陸路轉運點。由于僻處秦楚邊隘,地理位置特殊,歷史文物眾多。
從十堰市區出發,只要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就到了津城村。村子在鎮中心,而古城又在村子的中心。津城村那豐盈的歷史感浸透古城墻,斑駁一如歲月,古老一如時光,依然優雅地矗立在眼前。城內白墻黑瓦的天井四合院、古老青石板街道,展示出一幅古趣盎然的建筑風物圖。
津城村黨支部書記張國兵告訴記者,津城村內傳統建筑大多保存完好,村內古道系統完整、歷史環境要素豐富,具有較大的歷史價值。津城村比較完整地記錄了建村伊始至今的格局。此外,村內完整地保留了古護城河、古井等重要歷史環境要素。這些歷史遺存都是津城村歷史的承載者和見證者。
抬頭仰望,上津古城墻和城門樓高大粗獷,泥巴燒成的大磚色澤灰暗,明顯帶有北方的秦式風格。沿著臺階登上城墻,只見墻頂修建有長廊和方形的瞭望孔洞,以作為抵御外敵之用。遠處是波光粼粼的金錢河和層巒疊翠的群山,上津古城因王朝更替,屢經興廢。
站在城墻上向內看,城內有一街九巷,街道彎彎曲曲,形制對稱。巷道曲徑通幽,沿街門樓,房屋出檐,民居完全采用青磚、黛瓦、粉壁、馬頭墻的明清徽派四合院風格建成,為土、石、木框架式結構,房屋蓋青黑瓦,整個建筑看起來古色古香。
行走于古城中,街道上那一排排古民居,似乎就是歷史的見證。兩邊是相鄰的房屋,老街店鋪密集緊湊,店面、作坊、住宅三位一體,保留古代商家“前店后坊”或“前鋪后戶”的經營格局和特色。建筑高僅兩三層,多為木穿榫式結構,馬頭墻、小青瓦,朱閣重檐,古樸典雅。
隨便踏進一個院落,都是層樓疊院,曲徑回廊。前設正門,一進多重;中設天井,青石鋪地;后設三進大廳,雕梁畫棟;左右設廂房,雕窗對著天井。裝飾在窗戶、梁柱上的木雕,工藝精湛,造型逼真,栩栩如生。
登上古城墻,只見墻頂修建有長廊和方形的瞭望孔洞,以作為抵御外敵之用。
“天子渡口”,成就古城商貿中心
張國兵介紹,按當地人考證,“上”乃天子,“津”為渡口,上津即為“天子渡口”。歷史上,南糧北運有三條要道,東邊是沿海漕運,中有京杭大運河,西以漢口為集散地,穿漢江,翻秦嶺,達長安。在西線通道上,自漢江入金錢河,至上津,再以騾馬馱運翻越秦嶺小道直至關中,是其中最便捷的通道。險峻的楚塞秦關,加上南北物流的交通要道,使上津建制具有悠久的歷史。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始建古城,后因山洪、河水沖刷被毀,曾三次移地,直到清嘉慶七年(公元1803年),才建此城墻。建城之初,明清街上僅散居幾戶農家,以耕地為業。到了嘉慶時,新城建好,南來北往的商家紛紛落腳上津,明清街才正式形成街道。因其房屋建筑多為明清式樣,故才正式命名明清街。南起古城北門,北抵大橋,東依掀波嶺下,西靠金錢河旁,街道長200米,寬3.5米,青石板鋪就,整潔美觀。房屋多采用明清建筑之格式,一橫四廂后大堂:一橫即迎街門面房,后兩邊四廂房,中間是一天井,通氣透光,再后是大堂屋為議事之屋,堂屋后便是廚房。馬頭墻、青瓦房質樸典雅大方。
街道建成后,成為古城商貿中心,車水馬龍,人來人往,商號林立,十分興旺。南家機坊、艾家油坊、李家酒肆、張家染坊、徐家大旅社、李家大藥房、汪家山貨收購站、鄧家托運行、葉氏照像館、陳氏絲織坊,還有田氏吉書生、鄧氏同興厚等大商號經營布皮、百雜貨,商貿活動一派繁榮景象。每到夜晚,各商家號燈齊亮,南邊唱的是江南評彈,清音嘹亮;北邊唱的是山二黃,高亢激昂,鑼鼓升天,真是“大弦操操如激雨,小弦切切如私語,操操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歡聲笑語,歌舞升平,一派太平景象。
“我自小就生活在這里,幾十年前,這條街南來北往的商人可多了。我記得從前每天早上來這里趕集的、坐船的、喝茶的,人山人海。像我家店面這么大的場子,至少擺3個做生意的小攤。”家住老街的李大爺一邊比劃著寬3米左右的店面,一邊回憶上津古城往日的熱鬧景象。
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多的人離開古城,年輕人都去了更大的城市,只有老一輩人還守在這里,堅持著與老街一同老去。
上津古城歷經戰火,幾建幾毀,直到清嘉慶七年才建此城墻。如今,在古墻磚上仍可以清晰地看到“嘉慶七年”字樣。
戰馬嘶鳴,演繹上津古鎮滄桑歷史
上津不僅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繁華顯赫一時。它踞秦楚要塞,自古以來更以雄關當道而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自三國魏文帝黃初四年(公元223年)上津首設平陽縣,到1947年11月建立湖北省第一個解放的縣級民主政權——上關縣民主政府以來的1700余年間,上津曾14次建縣、6次設郡、2次置州,有文史可查歷史已達4600多年。
這里曾經是戰馬嘶鳴的古戰場,傳說曹操、岳飛、忽必烈、李自成、張獻忠、王聰兒曾在此躍馬馳騁。曹操上津屯兵、岳飛王家莊掉帥印、忽必烈血洗上津縣、李自成攻占上津、張獻忠避暑元貞觀、王聰兒閻王碥殞身等一個個古代戰爭故事,演繹著古鎮上津的滄桑歷史。
張國兵說,上津鎮還是鄂西北著名的革命老區。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上津人劉文才、余紹元等數十名熱血青年參加新軍,投身辛亥革命,曾先后參加武昌首義和西安起義,為推翻封建王朝貢獻了一腔熱血。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上津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為一片紅色革命的土地。1932年11月11日,紅四方面軍在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的領導下,率領兩萬余紅軍在上津云嶺山與國民黨胡宗南部激戰后,在本地向導的帶領下,從上津七里峽突圍,擺脫了國民黨部隊的圍追堵截。在上津七里峽口,至今還有一座當地群眾為犧牲紅軍戰士修建的烈士墓。每年清明,都有當地群眾和湖北、陜西兩地學校組織學生祭掃烈士墓,緬懷先烈。
1932年11月下旬,紅三軍在賀龍、關向應的帶領下,經陜西山陽翻越鶻嶺進入上津,在泗峪河、槐樹溝召開群眾大會,沒收了地主糧食,處決了4名罪大惡極的大地主,當地群眾積極要求參加紅軍。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陳賡兵團南下陜南時,解放軍四縱12旅34團于1947年11月12日解放上津城,11月13日宣布成立了湖北省第一個解放的民主革命政權——上關縣民主縣政府。1949年5月,武漢、西安相繼解放,解放戰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襄陽地區鞏固。在全國勝利在望的大好形勢下,臨時設置的上關縣光榮地完成了歷史使命。1949年5月14日,陜南軍區黨委通知撤銷上關縣,轄地分歸原屬各縣。同年5月23日,上關縣在上津宣告撤銷,原任縣委、縣政府機關及縣屬主要機構領導分調鄖西、安康、漢陰、旬陽、紫陽等地任職。
此外,上津鎮還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留下的大型戰爭、農民起義的駐地與戰場、城堡、功績碑刻的諸多遺址。
明清街上的房屋多為明清式樣,白墻黛瓦,木門木窗,精致的雕刻、漂亮的紋飾,古香古色,頗具韻味。
擦亮名片,打造全域旅游勝地
張國兵介紹,為確保上津古鎮優質資源得到高質量、高層次保護與開發,2016年,他們聘請了北京清華同衡古鎮發展研究院編制了《上津古鎮保護發展規劃》,圍繞規劃編制實施了一系列重點項目。2017年12月,上津古鎮被納入湖北省首批20個省級特色小鎮。2019年11月,上津鎮被納入湖北省經濟發達鎮行列。
在《上津古鎮保護發展規劃》編制的基礎上,他們包裝入庫了四大類30個重點建設項目。近幾年,先后完成了金錢河水生態修復工程,天子渡口水體景觀,金錢河大道鋪裝、配套管網及綠化工程,明清老街特色商貿街建設,棚戶區改造工程,“上津道”餐飲民宿區建設,石廟美麗鄉村建設等一系列重點項目。2019年,上津古鎮順利通過國家4A級景區復核,順利通過湖北省經濟發達鎮、湖北省特色小鎮、湖北省旅游名鎮的考評驗收。2020年,上津古城景區所在村津城村被列入第二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天子渡口、古塞上津”這張文化旅游名片日益閃亮。
為提升旅游服務水平,上津鎮完成了上津古城、明清老街、上關縣等修繕,完成了古城消防、安防工程,確保文物安全。編修了集鎮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完成了津安街房屋修繕、道路黑化及配套管網入地,完成了津安街、柳州新街、金錢河大道綠化、亮化,進一步加大環境整治力度,集鎮面貌顯著改觀。建設星級旅游公廁4座,建設生態停車場1個,培育大小賓館、民宿20余家,可同時接待游客5000余人,旅游承載能力顯著提升。
張國兵說,下一步,他們將全力創建“天子渡口·古塞上津”5A級景區,重點在山水城上做文章。打造“一城”,以上津古城為核心,開展旅游景點設計打造,文化遺跡修繕復建,完善古城旅游區配套設施建設;包裝“一河”,復建天子渡口,挖掘金錢河碼頭文化、水文化、茶馬古道商貿文化等,構建大山水、大人文發展格局;開發“一山”,打造天蓬山生態旅游景區、溫泉度假區,與上津古城連成一串,打造集旅游探險、農業觀光、歷史探尋于一體的全域旅游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