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rgapp"><menu id="rgapp"></menu></object>
  • <big id="rgapp"><nobr id="rgapp"></nobr></big><th id="rgapp"><option id="rgapp"></option></th>

  • <code id="rgapp"><small id="rgapp"><track id="rgapp"></track></small></code>
  • <th id="rgapp"></th>
    <strike id="rgapp"><sup id="rgapp"></sup></strike>
    <tr id="rgapp"></tr>
    新聞 政務 黨建 視頻 圖片 社區 評論 旅游 電商
    客戶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數字報

    探尋水源地10條河流 | 滔河:滔滔一水紅映綠

    時間:2022-12-08 09:01    來源:十堰晚報  字體:  打印  播報

    空中俯瞰鄖陽區南化塘滔河水庫,一庫碧水似鏡,青山環抱相依,美如畫卷。圖/記者 韓玉硯 通訊員 陳新才 陳治剛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記者 段吉雄 圖/記者 陶德斌

    河流檔案

    滔河,發源于陜西省商南縣白魯礎鄉白龍洞,由西北向東南流經陜西省商南縣、湖北省鄖陽區、河南省淅川縣,在滔河鄉滔河街注入丹江口庫區。沿途河流深邃多峽谷,坡陡流急,水力資源豐富。滔河全長155.2公里,總流域面積1210平方公里。

    滔河一路向東,山澤水潤,為人們提供了一方沃土。圖為滔河下游鄖陽區譚山鎮柴灣村漂亮的村居。

    滔河從原商洛地區第一個蘇維埃政府——白魯礎區蘇維埃政府走來,關帝廟旁兩間低矮的土屋,以及一座高聳巍峨的“前坡嶺革命烈士紀念碑”,都在無聲地述說著發生在河邊不尋常的歷史。

    漫山遍野的野菊花競吐芬芳,將革命老區裝點得格外美麗。站在鄖陽區南化塘鎮玉皇山頂上,在陣陣松濤聲中,我們聽到了歷史的轟鳴,聽到了腳下河水的吶喊。

    突圍,迂回;又迂回,又突圍。

    復沓的修辭,把滔河之詩寫到巔峰,把中原突圍之歌唱到高潮。

    1932年11月5日,徐向前率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沿滔河逆流而上,從鄖陽區南化塘入陜,轉戰趙川,順滔河而上,休整于白魯礎,創建了白魯礎區蘇維埃政府。

    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公然撕毀停戰協議,指揮國民黨軍隊大舉圍攻中原解放區,由此挑起全面內戰。中原突圍戰役就此拉開。中原軍區遵照黨中央的指示,在司令員李先念、政委鄭位三、副司令員王震等率領下,兵分兩路向南北突圍。

    同年7月17日拂曉,中原北路突圍部隊在鮑魚嶺、南化塘一帶,遭遇號稱“天下第一軍”的國民黨軍胡宗南部第一軍第一師的阻擊。突圍部隊接連向玉皇山發起五六次沖鋒均未成功,此時尾追之敵與增援之敵即將合圍,形勢萬分危急。在這千鈞一發之際,李先念、鄭位三火速來到前沿陣地,決定由三十七團擔任主攻,拿下玉皇頂,殺出一條血路,掩護首腦機關和主力部隊安全突圍。三十七團向玉皇山主陣地發起沖鋒,全團指戰員端著刺刀向前沖,幾百顆手榴彈密集投向敵陣,一直打到玉皇山頂寨外,壓住了敵人火力,控制住山寨內的守敵。經過16個小時的激戰,400多位革命烈士用大無畏的犧牲換來了戰斗的勝利。

    7月19日,突出重圍的部隊又在陜西省商南縣趙川鎮東面的前坡嶺,與趙錫田部整編第三師第三旅、第二十旅第五十八團、五十九團一部正面遭遇,第四十五團奉命迅速趕到前坡嶺。19日上午雙方戰斗打響,一直持續到20日凌晨,共打退敵人17次瘋狂進攻,勝利完成掩護中原軍區機關和北路突圍部隊安全通過的光榮任務。四十五團團長汪世才和600多名戰士長眠在了這個山嶺上,慘烈的戰斗場景,伴隨著滔河流向千古。

    在海拔1000多米的玉皇山頂,斑駁的古樹干上仍能看到當初激戰留下的彈孔。它們見證了戰斗的慘烈和解放軍的英勇,也見證了歷史的風卷云涌。

    滔河浩蕩,不僅潤澤了廣袤的土地,也培育出了豐富的物產。圖為滔河上游鄖陽區南化塘鎮羅堰村村民晾曬野菊花。

    南化塘革命烈士紀念碑巍然屹立,直沖云霄。

    在中原突圍中,共產黨人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戰的愛國主義精神,頑強進取、百折不撓的艱苦奮斗精神已隨著滔河流進了廣袤的大地上,融入到人民的精神血脈里。

    遇山繞行,匯聚成浪,高處成瀑,低處成湖——這是一般的河流特征。

    逢山開洞,遇澗架橋,進村解旱,入田灌溉——這是滔河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形態。

    從滔河進入湖北境內的那一刻起,它就緊緊貼著人的腳步前行,穿過大山的腹地,趟過山澗的水渠,用甘甜滋潤著村莊的春夏秋冬,養育著稻田里的金色夢想,也讓一代又一代的人們走出大山,走向遠方。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南化塘鎮青巖村的村民一鑿一鑿、一鍬一鍬地在懸崖上作業,憑著強大的信念和堅強的毅力鑿出一條十幾米長、3米高的穿山洞,不僅讓當地徹底告別水患,還使被“截斷”的河床全部變成良田。佇立于這條稱為南化塘版“紅旗渠”前,那斑駁的痕跡、鋪滿青苔的黑石頭,寫滿了老區人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奮斗精神。

    如今,“紅旗渠”已化為一枚神圣的精神徽章,鑲嵌在滔河兒女心中。在新的征程上,這一精神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成為人們為了實現夢想而奮斗的不竭源泉。

    從19歲起,鄒桂芬就在南化塘鎮羅堰教學點任教。學校前面有一條60米寬的河流,每到雨季或上游水電站放水時,河水暴漲,她就得背學生過河。35年來,為了山里孩子的求學路,鄒桂芬數十萬次背學生過河,背出了一身的風濕病。2020年,鄒桂芬退休后又被學校返聘。為適應新的教學方式,鄒桂芬拿出當年不服輸的勁,學習網絡知識,給學生直播上課。

    24年,是人生中漫長而又寶貴的時光,南化塘鎮滔河水庫艄公曹道國把青春獻給了庫區3個村5000多名村民。他以船為家,用渡船鋪就了人們回家的安全路;一諾千金,用信念點亮了希望之燈,他用累計渡運10多萬人次未發生一起安全事故的成績守護著庫區的安全。

    送一路信,做一路好事。郵遞員侯強在郵路上一走就是30年,他將一個個郵件準確無誤地送到老百姓手中,也將一份份愛心溫暖地送到貧困學生和留守老人身邊。71萬公里、50余萬份郵件見證了他的付出,也見證了他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滔河沿岸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

    河流是大地的動脈,世世代代流淌。它滋潤著萬物的生長,見證了歲月的變遷,也啟迪著未來的走向。

    初冬時節,走進南化塘鎮泉水養殖基地,清澈的泉水緩緩流入池塘,管理人員正在給魚喂食,魚兒們蜂擁而上濺起層層水花……近年來,該鎮依托優質水資源建立起泉水魚養殖,發展羅飛魚、鱸魚、翹嘴鲌的規?;?、集約化、產業化養殖,目前已形成了繁殖、培育良種,商品養殖,綜合加工系列基地。其種苗、成魚供不應求,暢銷鄂豫陜三省。

    11月1日上午,還未到10點,滔河水庫的巡邏員杜龍先已經駕著機動船沿庫區轉了一圈。“單趟需要一個多小時,每天兩趟,有突發事件夜里也會出去。”杜龍先告訴記者,他的主要任務就是查看有沒有非法捕魚,保護一庫清水。

    滔河作為丹江口水庫主要水源之一,在踐行生態發展過程中,被賦予了特殊的意義。鄖陽區因地制宜,在滔河探索實施河長、警長、山長、路長、組長“五長”共治,對滔河流域實施岸上岸下系統治理。同時,大力實施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和污水管網建設工作,沿線3個鄉鎮污水處理廠出水水質由一級 B提升至一級 A,完成了污水處理廠截污管網敷設工作,累計新建截污管網14公里,河道沿線污水收集處理率達到90%以上。

    打開水龍頭,白花花的自來水噴涌而出,譚山鎮徐家村徐六志現在已經習慣了這種有自來水用的生活。“以前都是靠天吃水,下雨時靠房頂接一點存在水窖里,不下雨就去十幾公里外挑水。”

    滔河用甘甜滋潤著村莊的春夏秋冬,養育著農田里的豐收夢。

    守著河流沒水吃的歷史已經過去。11月22日,記者在南化水廠施工現場看到,機器轟鳴,人頭攢動。據現場負責人介紹,項目近期設計供水規模達2萬噸/天,供水服務范圍覆蓋南化塘鎮、譚山鎮、梅鋪鎮、劉洞鎮及白浪鎮,服務近14萬人,遠期設計供水規模達3萬噸/天,服務近17.5萬人。據了解,南化水廠是鄖陽區第一座以新一代自動化技術及信息技術為手段,實現生產、運行、維護、調度、服務等全方位、全過程、各環節自動化及信息化的水廠。該水廠取水、排泥、過濾、消毒等工藝過程均可實現自動化運行控制,水廠的水質、水量等各項參數均可實現在線監測。

    滔河一路向東,山澤水潤,植物茂盛,優越的自然環境為古生物的生活繁衍提供了一方沃土。從1975年在梅鋪鎮西寺溝口村發掘出的古猿人牙齒化石,到1997年在李家溝村發現的恐龍骨骼化石,足可以說明,遠古時期漢水流域是非常適合古人猿與野生動物棲息與生活的地方,也證明了這里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祥地之一。

    滔滔江水,潤澤一方,造福一方百姓。站在位于梅鋪鎮的漢江鱘魚谷產業園,160個直徑約20米的養殖魚池依次排開,總投資30億元、占地面積3000畝的國內先進的鱘魚養殖基地,即將滿負荷投產。同時,漁光互補分布式太陽能光伏發電站,將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帶動2000余名勞動力就業增收。

    漫步于滔河兩岸,魚翔淺底、白鷺云集、天高水闊、游人如織,一條“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生態河、景觀河正由藍圖變成現實。

    ( 責任編輯:曹婧    新聞報料:8110110    版權聲明

    亚洲аv电影天堂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