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流經河南淅川縣馬蹬鎮余溝村匯入丹江口水庫。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記者 段吉雄 圖/記者 陶德斌
河流檔案
丹江,古稱丹水、粉青江、黑江。發源于陜西省秦嶺鳳凰山南麓,于商南縣湘河鎮梳洗樓村出陜,隨后向南,流經湖北、河南,后在丹江口市匯入漢江。據傳,堯的長子丹朱死后葬于此地,故得名丹江;又一說,此江產“得者多壽”之“丹魚”,故名丹江。丹江全長384公里,是漢江最長的支流之一。
一
秦嶺主脊,陜西省商洛市商州區的鳳凰山,兩股清泉從東南兩側沿山而下,在黑龍口匯合后一路向南,經商州區、丹鳳縣和商南縣,于商南縣汪家店鄉月亮灣流入湖北、河南省,在丹江口市與漢江相遇,一路北上,走中原,穿黃河,奔涌向北,送往京津冀豫等省市沿線地區的20多座城市。
位于商洛市丹鳳縣丹江北岸的龍駒寨船幫會館——明王宮。
作為漢江最長的支流之一,《續文獻通考》稱,大禹曾到商山治理丹江并將治水有功的契封于商山。據《尚書禹貢》記載,丹江始航時間當在春秋之前。楚國在丹江淅川丹陽定都353年左右,42位國君中有18位國君曾在淅川丹陽生活和工作。在秦漢隋唐等朝代,丹江通道是諸多政治交往、軍事進軍、流民遷徙活動的主要通道,與關中地區、南陽盆地保持密切聯系,每逢災荒之年,救濟陜、甘的大批糧食從此轉輸。迄今為止,丹江沿岸共發現有30余處新石器時代遺址、10余處古城址、20余處大型古代墓葬,以及殘留的古建筑群。
丹江沿岸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交融處,兼具江南女子的秀麗和西北大漢的粗獷,許多歷史名人在丹江兩岸,留下了不朽的篇章。屈原登丹江岸邊的岵山,觀丹陽之戰遺址,寫下了悲壯激昂的千古名篇《國殤》。李白蕩舟丹江上游的仙娥溪后吟道:“橫天聳翠壁,噴壑鳴紅泉。尋幽殊未歇,愛此春光發。”白居易泛舟丹江后寫下:“我為東南行,始登商山道。商山無數峰,最愛仙娥好。”范仲淹游丹江岸邊的香嚴寺,寫下了“倚錫靜眠松下石,煮茶閑詣花間泉”的優美詩句。明代徐霞客北謁太華之后,南朝武當,寫下在丹江漂流詩詞:“時浮云已盡,麗日乘空,山嵐重疊競秀,怒流送舟,兩岸濃桃艷李,泛光欲舞。出坐船頭,不覺仙也!”
丹江背靠商洛險地,前可窺荊、襄一帶,易守難攻,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秦楚在此交兵,宋金于斯對峙。公元前312年,秦國和楚國之間爆發了“丹陽之戰”,秦國憑借占據丹江險要地勢,一舉擊敗楚國。楚漢戰爭時候,劉邦率部自漢水到達宛城后,過荊紫關率先到達咸陽,搶在項羽的前面奪取政權。明朝崇禎八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在與官軍激戰后突出重圍,也是在荊紫關休整訓練,然后一鼓作氣,占中原取北京。中原突圍時,王震率干部旅、359旅從河南省淅川縣大石橋與娘娘廟之間搶渡丹江,激戰鮑魚嶺、血戰南化塘,沖破國民黨的圍追堵截,粉碎了敵人的陰謀。
站在丹江河畔,舉目眺望,滾滾浪濤帶著風流人物雄渾的氣息奔向浩瀚的遠方,繁華世間的車水馬龍,在陽光的照耀之下折射出絢麗的彩虹。
二
丹江源頭,商洛市商州區牧護關鎮,清澈的山泉水汩汩而出、自然生長的小溪水婉轉流淌。
由于海拔高、溫差大,這里出產的高山黃豆,顆粒大而飽滿,磨出的豆漿營養價值高;丹江源頭水清冽甘甜,沒有污染。通過傳統的加工工藝鍋燒,用酸漿水點制,不加任何添加劑,做出來的豆腐干十分筋道。“寧可一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豆”,這里制作豆腐干的手藝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全鎮大約有200戶人家常年制作豆腐干,黑龍口豆腐干制作工藝已被列入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人們的環保意識很強,沒有人污染水源。”當地村民告訴記者。
在丹江出陜界的商南縣湘河鎮梳洗樓村,至今仍保存著一通完好的清代護林防火石碑:“漆樹,偷砍一棵者,罰錢一千文,一枝者,罰錢五百文;柴山樹林,偷砍一林者,罰錢一千文,砍一擔者,罰錢五百文……”鄉規約定,如有違反的,“輕則同眾議罰,重則送官究懲”。
20世紀50年代,為擋洪水保耕地,湖北白浪鎮、河南荊紫關鎮百姓先后在丹江兩岸修筑了一座座長短不一的“丁”字壩,把水流挑向對岸,造成矛盾不斷。后水利部針對此事出臺了《九五規劃》,拆除阻水“丁”字壩,統一修整加固兩岸堤防。2006年6月,糾紛河段防洪主體工程完成,1300多畝耕地得到保護,兩省百姓兩萬余人受益。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實施以來,丹江流域鄂豫陜三地各級政府按照目標一致、精誠合作、信息共享、共同擔當的原則,建立了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有力、保護有效的聯巡聯防聯控聯治長效機制,加強對水環境保護治理的宣傳引導,持續推進河湖“清四亂”工作,加快補齊丹江河管理保護中存在的短板,規范河事秩序,努力將丹江河打造成一條美麗的界河。
保護兩岸環境、保護丹江水質的意識,已深深融入兩岸人民的血液里。
位于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賈平凹故居)的秦腔廣場。
丹江進入商南,一百十一里到徐家店,九十里到梳洗樓,五里到月亮灣,再一十八里拐出沿江第四個大灣川到荊紫關,著名作家賈平凹的散文《白浪街》就是指這里。“雞鳴驚三省、三省一條街”,三省居民混居其上,界牌是街中的一枚三棱石。向北,是以古都洛陽為代表的黃河文化;向南,是以雄奇三峽為代表的長江楚文化;向西,則是以古都西安為代表的秦晉文化。走在街上,河南豫劇、陜西秦腔、湖北漢劇交相輝映,陜西羊肉泡饃、河南胡辣湯、湖北三合湯諸味紛呈。
滔滔的丹江一路向前,三省一條心、三省一家親的故事歷久彌新。
三
丹江一路走來,孕育出千變萬化、多姿多彩的兩岸。然而黃土之下,也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著變化。這里同樣千姿百態,美輪美奐。
走進位于白浪鎮楊溝村尚在建設的天驚洞,絢麗多姿、玲瓏剔透的獨立景觀藏萬千氣象,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在這里表現得淋漓盡致。
兩萬余平方米張揚霸氣的穹頂、開闊壯觀的廳堂、狹長曲折的走廊、汩汩而流的暗河……或宏大、或精巧、或張揚、或內斂、或粗獷、或秀麗。在明河暗河上億年的流水侵蝕下,千姿百態的鐘乳石、石筍、石柱、石花、石幔鱗次櫛比,栩栩如生,比手藝高超的雕刻家手下的雕塑還要再精巧幾分。
夸父追日、女媧補天、嫦娥奔月……如果你有足夠的想象力,上下五千年的神話故事在這里都能找到原型。最神奇的就是那經過億萬年形成的溶田景觀,每一塊的梯田里面都注滿了水,“田埂”上還有水流的痕跡,層層疊疊的鐘乳石,在柔和的黃色燈光照射下,讓人恍惚間走進了黃土高原。
一條暗河橫亙在洞底,水面倒映著洞內的一切,水中有景,景中有水。
八百里丹江溫潤碧玉,寫盡了秦楚兩千年變遷,笑看古今無數風流人物。沿岸的居民在這條流淌了千百年的河流邊守望、蟄伏、演進。與她比肩而行的,是人們在同大河滌蕩中形成的有容乃大、融會變通的精神氣質,是深潛在體內如熱血奔涌的暗河。
在丹江東西兩源交匯處的商洛市商州區牧護關鎮黑龍口村,賣豆腐的村民走過東源七盤河小橋。
曾經有著“黃姜之鄉”之稱的鄖陽區白浪鎮,為確保丹江河水質,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毅然叫停培育20多年的黃姜支柱產業,關停皂素企業,重新引進培育香菇產業。2022年,全鎮共建成香菇菌棒制棒廠1家,香菇基地11個,香菇棚架1714個,香菇種植規模達到152萬棒。
在丹江口市石鼓鎮玉皇頂柑橘市場交易柑橘的果農。
金秋時節,走進丹江口市石鼓鎮玉皇頂村,漫山遍野的柑橘漸次成熟,累累碩果壓彎了枝頭,橘農采摘著豐收的果實,笑在臉上、甜在心頭。作為庫區鄉鎮,石鼓鎮堅決扛起一庫清水永續北送的政治責任,在被當地群眾稱為“火焰山”的丹霞地貌和石漠化重點區域,人工培育林木3000畝,植被覆蓋率達70%以上,成為“國家石漠化治理示范區”。如今,該鎮圍繞柑橘、石榴、尖椒、中藥材、桔香翡翠蛋等重點產業,建好農旅結合示范點,通過“兩山轉化銀行”將資源變現,推進農旅深度融合。
八百里天下名水,一江收秦雄楚秀。庫區沿岸,風光無限。站在丹江岸邊,看著滾滾江水奔流而下,讓人感慨萬千。
“看到現在環境這么好,就覺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不用村干部喊,我們都會完成護水工作。”涼水河鎮江口村“護水員”羅天志用網兜打撈水面上的漂浮物,樂呵呵地說。
丹江,從秦嶺源頭的涓涓細流到陜豫交界的浩浩蕩蕩,從商州出發時的秀麗旖旎到融入漢江的壯闊波瀾,從丹江口水庫出發,她將踏上一段新的征程,在新的歷史跨越中再展新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