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翹嘴鲌作為十堰眾多水產品中“最傲嬌的魚”,已成為我市的一張美食名片。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圖/記者 楊建波 張建波
認識一個地方,通常是從物產開始的。提到漢江邊的十堰的物產,大家首先會想到魚,而丹江口翹嘴鲌作為十堰眾多水產品中“最傲嬌的魚”,已成為我市的一張美食名片。
每一種承載美譽的物產背后,都拴滿了人們對家鄉的牽掛。無論是外出的游子,還是在外創業的十堰人,嘗一口丹江口翹嘴鲌,就會憶起家鄉的味道。
一代人的記憶
翹嘴鲌,隸屬鯉科、紅鲌屬,是長江流域的優質經濟魚類。它體型較大,體細長側扁,呈柳葉形,體側銀灰色,腹面銀白色;頭背面平直,頭后背部隆起,口上位,下頜堅厚且急劇上翹,豎于口前,使口裂垂直;眼大而圓,鱗小易脫落,通體白色約占70%,俗稱大白魚、翹嘴巴、翹殼等。唐代詩圣杜甫《峽隘》詩云:“白魚如切玉,朱橘不論錢。”詩中的“白魚”就是翹嘴鲌。
每年大年三十的餐桌上,劉奶奶家都有一個雷打不動的菜,那就是丹江口翹嘴鲌。
過年吃魚,寓意年年有余。75歲的劉奶奶是丹江口市人,從小在河邊長大的她,對魚再熟悉不過,尤其是河里的小白魚。后來她才知道,這種小白魚就是丹江口翹嘴鲌。
年輕的時候,因為家里窮,雖然河里的魚很多,但劉奶奶和村民都不愿吃它,因為做魚很費油。只有殺完年豬或者是油菜收割打油之后,村民們方可大膽吃幾回魚。
到后來,等日子稍好一些的時候,河里的魚卻少了。一是因為河水變少了,二是城里人開始吃魚養生,大量的魚被端上城里人的餐桌。
修建丹江口大壩后,水庫里的水位開始上升,劉奶奶的老家被淹在水里,她們只能搬到城里住。幾年之后,記憶中的白魚突然間身價大漲。上世紀九十年代后,在丹江口市街頭買一條翹嘴鲌,需要十幾元一斤,過年前的那幾天,甚至漲到二十多元一斤,野生丹江口翹嘴鲌更是“一魚難求”。
其實,劉奶奶不知道的是,丹江口翹嘴鲌的價格不僅在本地一路飛升,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一斤最高售價可達上百元。
翹嘴鲌嘴上翹、背部肌肉突起,背部呈青灰色、腹部銀白色,生長快,個體大。
一方水土的滋養
50多歲的丹江口市人袁老三曾是漁民,2010年前后,看著丹江口翹嘴鲌身價日漸飛升,有經營頭腦的他便在丹江口大壩下租了一條船,做起野生魚餐飲生意。
有好幾年,他的生意火得“一塌糊涂”,他推出的以丹江口翹嘴鲌為主打的“漢水全魚宴”,不僅受到越來越多當地人的歡迎,一到周末,襄陽、老河口、谷城等周邊地區的食客也紛紛“聞味而來”。
俗話說“好山出好水,好水養好魚”。丹江口翹嘴鲌原系長江、漢江土著魚種,因丹江口大壩修建,在特定優良環境(水質、溫度、酸堿度、光照)中繁衍生存的地域性特色產品,具有嘴上翹、背部肌肉突起、背部青灰色、腹部銀白色的特點,它生長快,個體大(常見野生個體為1—10千克,最大個體可達10—15千克),肉質呈絲條狀,緊實細嫩,富含蛋白質和氨基酸(蛋白質含量高達17%左右,比太湖鲌魚高1%,氨基酸含量比太湖鲌魚高0.5%),堪稱“魚中上品”。
2008年,丹江口翹嘴鲌榮獲全國首個活體魚類地理標志認證產品,同年由國家質檢總局批準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并獲得中國地理標志博覽會優質產品的稱號。2020年12月,由湖北省商務廳主辦的2020年第三屆楚菜美食博覽會在武漢啟幕,會上首次發布了《楚菜標準》,“丹江口香煎翹嘴鲌”入圍楚菜名單。
目前,丹江口翹嘴鲌暢銷北京、上海、天津、武漢、成都、廣州等國內大城市,并出口中國香港、中國澳門等地區。“丹江翹嘴鲌,香煎天下鍋。佳宴有知己,美味總傳說。舟激三千水,均州魚兒多。相約仙山下,傾聽孺子歌。”這是詩人童宏斌專門為丹江口翹嘴鲌所作的一首詩。
清蒸翹嘴鲌肉質緊實細嫩,富含蛋白質和氨基酸,營養又美味。
一個華麗的轉身
清晨6時,丹江口市蒿坪鎮寺溝村已是一片忙碌景象。這里是高低位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的養殖基地,合作社負責人張軍濤正和村民一起忙碌。20多個大小不一的魚池里生長著翹嘴鲌、花鰱、鱸魚等各種魚類。水池邊,一輛大型運輸車早已在這里等候,4小時后,這輛車將裝載滿滿一車鮮活的翹嘴鲌魚駛往北京。
翹嘴鲌性子烈、好動,容易受傷,工人們在撈魚的時候從拉網、灌水、稱重,再到倒入活水艙,每一步都需格外小心。漁網一動,一條條高高躍起的翹嘴鲌便在空中劃出一道道銀白色優美的弧線。
不一會兒,800多公斤翹嘴鲌就被裝上車,水箱里,18度的恒溫水和充足的氧氣可以提高魚在運輸過程中的存活率。上午10點,運輸車緩緩駛出基地。這一車鮮活的翹嘴鲌將歷經一天一夜的旅程,于第二天凌晨5點左右抵達北京,再運往“丹江漁村”的各個門店。
從網箱養殖,到發展陸地養殖,再到把丹江口市的魚賣到北京,張軍濤的人生和這水、這魚結下了不解之緣。
張軍濤的老家在均縣鎮,中專畢業后,張軍濤和他的父輩一樣,在庫區網箱養魚。2014年,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作為后靠移民,張軍濤一家含淚作別老屋,舉家搬遷到均縣蔡方溝村,開啟移民新生活。
為守護好一庫清水,丹江口水庫開始全面取締網箱養殖,以養魚為生的張軍濤也不得不一步步撤走網箱。不能在水庫里網箱養魚,張軍濤開始了陸基養殖丹江口翹嘴鲌。從2019年起,張軍濤的養殖基地每年產魚15萬公斤左右,全部用來供給北京“丹江漁村”。
外出銷路的打通,陸基養魚新模式的推廣,讓越來越多的“洗腳上岸”漁民看到新希望,越來越多的漁民加入到陸基養魚的行列。丹江口市水產服務中心副主任熊罡告訴記者,目前,丹江口市陸地養魚新模式發展得如火如荼,漁民們養的魚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傍晚6點,寺溝村的養殖基地里,張軍濤舀起一勺勺魚飼料用力灑向魚池,池中的翹嘴鲌競相搶食,激起一朵朵歡快的水花。千里之外的北京,“丹江漁村”的廚房里,廚師們熱火朝天地忙活起來,蒸騰的熱氣、誘人的香味交織在一起,不出一會兒功夫,這些美味就能讓食客們大快朵頤。
一江清水奔涌北上,一個個夢想踏浪而來,迎風起航。探索、轉型、突圍、發展……水流不息、步履不停,清澈的漢水為北方大地注入生機,也為丹江口翹嘴鲌的明天闖出一片新的天地。
□延伸閱讀
丹江口翹嘴鲌的營養價值和家常做法
丹江口翹嘴鲌產于丹江口市,原系長江、漢江土著魚種。丹江口翹嘴鲌是因丹江口大壩修建蓄水,在特定環境中繁衍生存的地域性特色淡水珍品。它是中國地理標志認定受理的首個活體魚類。
翹嘴鲌除味道鮮美外,還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具有補腎益腦,開竅利尿等作用,尤其是魚腦,是不可多得的強壯滋補品。翹嘴鲌肉性味甘、溫,有開胃、健脾、利水、消水腫之功效,可以用于治療消瘦浮腫、產后抽筋。
在丹江口翹嘴鲌魚的做法中,香煎翹嘴鲌和清蒸翹嘴鲌最為常見。香煎翹嘴鲌需要對魚進行腌制,在魚肚中放入姜片、蔥段,腌制兩小時后把魚身的水吸干,然后在鍋里放入油,將火調小,放入魚,將魚煎至兩面微黃,把魚盛出。最后一步,鍋中倒入少許油,爆香干辣椒、花椒和蔥段,把魚再次放進鍋里,煮兩三分鐘后,兩面微黃變為金黃色,即可盛出裝盤,再撒上香菜和白芝麻增色。
清蒸翹嘴鲌:將魚洗干凈后劃花刀,用鹽和料酒腌好。上鍋蒸之前在魚身上抹一層豬油或者色拉油,可使魚肉更加嫩滑可口。把腌好的魚放在盤子里,魚身和魚肚里放入蔥段、姜絲,鍋里的水燒開后,把魚放到蒸架上開始蒸。蒸7分鐘后,去掉魚身上的姜和蔥段,魚肚里的佐料保留。再把魚移到一個干凈盤子里,魚身澆上蒸魚豉油,再鋪上新鮮的蔥花和幾根細姜絲。最后后干鍋燒色拉油,油燒熱后,澆在魚身的蔥花上,美味即成。
漢江漁情之翹嘴(節選)
■ 作者 肖江
自小在漢水河畔長大,靠水吃水,自然就對水產有特別的感情,尤其河水中的魚類。
漢江里魚的品種甚多,胖頭、白鰱、鯉魚、青魚、黃顙魚、鱖魚、白魚、鳡魚等等。白魚又分為紅梢邊、翹嘴鲌、尖嘴白魚。
我這個土生土長的河邊人,對翹嘴鲌情有獨鐘。
有記性伊始,彼時的漢江還不太平靜。尤其在家門口河正中的蕩子石河段及離它不遠的“走馬出洞”河段和尖尖石處,這幾處的漢水分外湍急,沖撞礁石,日夜發出巨大的轟鳴。這是漢江的主要航道,魚爭上游。時常在江邊看見有魚躍出水面,銀白的魚鱗在陽光下那么耀眼。在捕撈技術落后的年代,我們一群小伙伴只能望魚空嘆。
時常有水性好的叔伯兄長,扛一個偌大的、木制的帶有網眼的捕魚工具(我們叫它“撈斗”),來到位置突出的激流處挖魚。這是一個體力活和技術活。要觀察好魚道,找好站立的位置;雙手一上一下、一前一后握緊木柄,自上而下緩緩在水中移動撈斗。簡單、枯燥、費力,但他們挖得不亦樂乎,我們看得也不亦樂乎。尤其在發大水時,一排人動作整齊劃一,更顯壯觀。在激流處挖魚,大多是大的翹嘴和鯉類一類。捕獲到魚時,我們這些旁觀者比挖魚人還激動,在一旁大呼小叫。當然,這種捕魚方式需要很大的運氣。
兒時的我們最喜歡夏天發大水,幾場暴雨,渾濁的江水滾滾而來,淹沒了灘涂、河岸。幾天后洪水退去,那些來不及轉移的魚蝦則被困在一個個大小不一的水坑里。它們被洪水中的泥沙嗆到難以呼吸,齊刷刷地露出腦袋在水面。此時,就是我們的快樂時光。小伙伴們通力合作,個子大的、會游泳的下水,同時奮力把水撲向沙灘;瘦小的、不會游泳的小伙伴則在岸上撿拾被撲上來的魚蝦。一個水坑一個水坑地奮戰,漁獲滿滿。
在那個捕撈技術落后的年代,我們這些半大孩子,能逮到一兩條翹嘴鲌,簡直就是撞了大運。踏著落霞的余暉,手提一長串螞蟻草串著的大小不一的魚,像得勝的將軍,歡聲笑語回響在漢水兩岸。
那個時候的烹飪方法非常簡單。小的白魚和紅梢邊直接油炸或干炕,酥香可口。大的翹嘴鲌從背部剖開,在熱油鍋中煎至兩面金黃,起少許水,撒一把霍香葉(又叫魚香葉),翹嘴鲌和鮮霍香在炙熱的鐵鍋中相逢,鮮香瞬間被激起,香味溢滿整個廚房,讓人口水橫流。這種烹制翹嘴鲌的方法,于我來說,似乎是這世間最好的方法。魚肉鮮嫩,湯濃味鮮,在我的記憶里日久彌新。日后遠離故土,我似乎再未吃過如此鮮美的翹嘴鲌。
(作者系市作協會員、十堰風物專欄特約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