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鄂湘贛三省代表團聯動,協同提出—— 關于建設長江中游經濟區的建議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王婧 通訊員 王丹
“長江中游經濟區是我國重要的創新高地、制造高地、產業高地,建設長江中游經濟區有利于整合各項優勢資源,打造具有世界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和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3月9日,全國人大代表、武漢銳科光纖激光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閆大鵬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時說。
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期間,湖北代表團以全團名義向大會提交《關于建設長江中游經濟區的建議》。長江中游經濟區范圍包括湖北、湖南、江西三省,此次,三省代表團聯動,協同提出該建議。
長江中游經濟區,東聯長三角、西接成渝、南向粵港澳、北望京津冀,位于我國四個主要經濟區的幾何中心,是連接全國“鐵水公空”交通大動脈的中心節點。依托便利的交通優勢,可輻射周邊9省市,有超過16萬億元巨大消費市場,占全國40%以上。
此外,長江中游經濟區是我國科教資源的重要集聚區和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湖北武漢光電子信息產業在全國獨樹一幟,是全國最大的光電子芯片、中小尺寸顯示面板基地,湖南長沙是全國最大的工程機械產業基地,江西有色金屬產業穩居全國前列。同時,長江中游經濟區作為全國戰略腹地、發展要地,長江流經三省里程占干線長度近40%,是全國重要生態綠色屏障,是全國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是全國重要的能源礦產地。
代表們認為,建設長江中游經濟區有利于更好發揮獨特的區位優勢,形成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樞紐;有利于更好發揮巨大市場優勢,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腹地;有利于更好發揮科教產業優勢,打造若干有世界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為我國加快建設制造強國、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作出重要貢獻;有利于發揮物流樞紐優勢,打造國家戰略物資儲備、產業備份基地,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守牢高質量發展安全底線。
“建設長江中游經濟區不僅意義深遠,而且具有很好的現實基礎,將加快推動我國構建以創新驅動、內需驅動的國內大循環,同時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打造新時代國際競爭新優勢。”全國人大代表,湖北交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盧軍說。
從人文地理和歷史發展上看,長江中游經濟區形成了“一江、兩湖、三平原”的自然地理格局,是一個相對完整的發展單元,也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點。近年來,長江中游三省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態文明、公共服務等方面緊密合作、同向發力,取得了一系列積極成效。
2021年9月,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達成了《長江中游三省戰略合作總體構想》,建立決策層、協調層、執行層三級推進機制。三省在鐵路、公路、過江通道、水利、能源、新基建等領域積極開展對接與合作,以武漢、岳陽、長沙、南昌、九江為節點的“五邊形”經濟聯系格局逐步成型,公積金異地互認互貸和轉移接續政策參與城市擴展至20個,124項政務服務事項實現省會城市跨市通辦。
從五大經濟區近十年發展情況看,長江中游經濟區年均名義增速達到13.24%,與長三角地區增速相當,高于粵港澳、京津冀,僅次于成渝經濟區,是五大經濟區中增長較快的重要動力源。“長江中游經濟區將發揮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獨特區位優勢,推動形成五大主要經濟區優勢互補、聯動合作、融合發展、更加穩固的‘鉆石型’發展格局。”全國人大代表,長江沿岸鐵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馬春山說。
基于現實基礎及深遠意義,代表們建議,國家發改委在中部地區加快建設長江中游經濟區,努力將其打造成為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戰略支點、全國重要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