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記者 朱江 劉姣 徐雙 特約記者 馬婷婷 圖/記者 張啟國 報道:3月17日是“中國國醫”節。返聘在十堰市人民醫院中醫醫學中心已經7年的徐鳳玉,依舊在這里不遺余力地散發著光和熱。他把女兒徐桃桃、兒子徐敬業都培養成了中醫,成為醫院中醫發展的中流砥柱和冉冉之星。鮮為人知的是,這還是一個傳承六代的中醫醫學世家。
接受采訪時,67歲的徐家第五代中醫傳承人徐鳳玉面龐紅潤,爽朗地說:“我認為,比中醫藥現代化更迫切的,是中醫的傳承。”
徐鳳玉(中)只要有空,就把女兒徐桃桃(左)和兒子徐敬業(右)帶在身邊,言傳身教。
同堂出診言傳身教
“徐醫生,請幫忙看看我的關節。”3月13日上午9點半,在十堰市人民醫院中醫醫學中心,56歲的竹溪縣新洲鎮村民劉先生慕名找到“中醫館”1號室坐診的徐鳳玉。室外,還有不少患者拿著掛號條耐心等待。
此時,距離徐鳳玉不到10米遠的6號室,徐鳳玉的女兒徐桃桃正為一位中年女子把脈。“你的這些癥狀,從中醫角度來講為郁證,包括飲食、睡覺方面的問題,都是因為情緒不暢或身體不調導致的。通過中醫調理,可以明顯改善。”徐桃桃細細叮囑,“與傳統抗抑郁、抗焦慮治療相比,中醫藥在更年期癥狀的改善上有著自己的獨特優勢。”
而在3號室內,徐鳳玉的兒子徐敬業,正在為他的老病號麻利地扎著針灸。
幾十年的耳濡目染和手把手帶教,徐桃桃和徐敬業坦言,父親和祖輩的一言一行,都影響并滲透到了他們姐弟的日常診療中,這種家風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年輕的下一輩。
生在武當山下,從小受道家古樸哲學思想浸染的徐桃桃認為,中醫對腎的概念,就像個太極圖。
“八卦針灸是中醫針灸中經典的針法,體現了中醫天人合一的思想。”徐敬業同樣也認為,道家與中醫的淵源極為深厚。
1942年,徐家第三代中醫傳承人徐學先在先祖創辦的“敬業堂”坐診。
中醫世家六代傳承
1979年,十堰市人民醫院還只是一所中醫門診。
徐鳳玉的父親徐鳴九是十堰赫赫有名的老中醫,他奠定了市人民醫院中醫發展的堅固基石。
徐鳴九生于1920年,土生土長的十堰人。7歲進入五堰一家私立小學讀書,后轉至五堰廟中心小學讀高小。受父親徐學先行醫影響,徐鳴九對中醫有著濃厚的興趣,先后學習了《湯頭歌訣》《醫宗金鑒》《傷寒雜病論》《黃帝內經》《難經》等中醫名著,并逐漸掌握了中醫診脈口訣和中藥藥性等知識。行醫期間,他的足跡遍踏鄖縣、均縣、房縣等地。1962年,徐鳴九被派到丹江口大壩建設工地擔任保健醫生;1980年調至二汽中醫院,被聘為中醫師;1982年任十堰市政協衛生組副組長。徐鳴九擅長中醫內科、婦科等專業,他性格耿直,對病人態度和藹。1989年退休后,他仍堅持為群眾治病,贏得了良好口碑。
從1979年開始,徐鳳玉跟隨父親學醫,一直從事中醫內科臨床工作,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及用藥,擅長中醫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頸肩腰背痛、內科、兒科、婦科疾病及各種疑難雜癥。
令人欽佩的是,徐鳳玉的祖父、曾祖父,均是十堰當地有名的老中醫。“我爺爺徐學先是十堰本土中醫開創者,解放前在當地就有名氣。他小名叫做徐學子,當地人都知道。”徐鳳玉對記者說,這是武當山下,六代人接力傳承中醫藥老字號的堅定信仰。
27歲的徐敬業是徐家第六代中醫傳承人?,F在是市人民醫院中醫醫學中心針灸科的醫生。
一條家訓勉勵后人
手握銀針,選穴、著力、捻轉、提插……動作嫻熟,一氣呵成!在父親的鼓勵支持下,年輕的徐敬業苦練中醫針灸療法。27歲的徐敬業,畢業于湖北中醫藥大學本科專業,現在是市人民醫院中醫醫學中心針灸科的醫生。如今,他正在全力沖刺考研,目標是北京中醫藥大學。
對于自己的名字由來,他認為和家訓頗有淵源。“我小的時候,經常到爺爺家玩。印象最深的是,爺爺家堂屋里,高高掛著個暗紅色的牌匾‘敬業堂’,屋子里全部都是小藥箱。”徐敬業說,看似簡單三個字,勾勒出老字號的人文底蘊。“這是祖上傳下來的,一直掛在老屋的店里。這是勉勵后輩始終銘記——求實敬業、治病救人、善心仁厚。”
作為一名95后,在傳承與實踐中成長的徐敬業告訴記者,從事中醫行業除了受到祖輩父輩的熏陶和教化,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醫大師石學敏教授對他影響也很大。
“2019年,我在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參加石學敏院士的‘醒腦開竅針刺法培訓班’,被他神奇的中醫針灸療法和感人事跡深深折服。”徐敬業記憶猶新,“石學敏院士年逾八旬,仍扎根于中醫診療第一線,為學生傳道授業,為中醫藥事業的發展盡心竭力地奉獻著自己的智慧和醫術。美國運動員癱瘓10年,西醫束手無策,石學敏院士用9000根銀針讓他站了起來。中醫用一根銀針,撬動世界。堅定了我學習中醫的決心!”徐敬業說。
打破舊例男女平等
和很多中醫世家“傳男不傳女”的規矩不同,從祖父輩開始,“敬業堂”對兒女就一視同仁。平時,一大家人很少聚在一起,逢年過節湊一塊時,討論得最多的就是疑難病例。
“小時候,聽父親講,爺爺每天凌晨五六點就讓他背中醫典籍、中藥經方,背不會就關到柴房,直到會背為止。雖然父親沒有用這樣的方法教育我,但我知道中醫不是一條容易的路,對病人的生命負責,要付出超乎常人的艱辛。”從小看著爺爺和父親治病救人,徐桃桃在初中時就確定人生方向。“我一直有個心愿,要成為一名好中醫!”
2008年,27歲的徐桃桃從湖北中醫藥大學畢業后進入市人民醫院中醫科,開始自己的中醫之路。
擁有研究生學歷的她,在求學和工作的不斷磨礪中,始終把“敬業”的家訓,牢記于心,一直謹遵不忘。在中醫婦科,面對月經不調、子宮肌瘤、盆腔炎、更年期綜合征、睡眠障礙等頑癥,徐桃桃形成獨特的治療方式,擁有豐富的治療經驗。
“技不精不能解除痛苦,德不尚不能成為良醫”。徐桃桃說,父親既是慈父又是嚴師,要求很是嚴格,父親非常重視中醫手法,對子女都是手把手地進行指導。
講起中醫的發展,徐鳳玉與子女信心滿滿:“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傳統中醫藥的傳承,只有先傳承下來了,才能談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