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rgapp"><menu id="rgapp"></menu></object>
  • <big id="rgapp"><nobr id="rgapp"></nobr></big><th id="rgapp"><option id="rgapp"></option></th>

  • <code id="rgapp"><small id="rgapp"><track id="rgapp"></track></small></code>
  • <th id="rgapp"></th>
    <strike id="rgapp"><sup id="rgapp"></sup></strike>
    <tr id="rgapp"></tr>
    新聞 政務 黨建 視頻 圖片 社區 評論 旅游 電商
    客戶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數字報

    2023世界水日 | 守安瀾 護良田 興家園 “天下第一砂壩”福澤一方

    時間:2023-03-22 09:54    來源:十堰晚報  字體:  打印  播報

    固若金湯的“天下第一砂壩”成為鄖西縣觀音鎮的地標。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圖/記者 韓玉硯 劉昆 特約記者 劉曙光

    在天河匯入漢江處的鄖西縣觀音鎮天河口,有一座遠近聞名的游客打卡地——上世紀80年代建設的“天下第一砂壩”,是人類戰天斗地創造的奇跡!如今,砂壩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護佑天河流淌美好與幸福。

    水利奇跡

    鄖西有座“天下第一砂壩”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葦。”從觀音鎮沿著天河順流而下,流水清澈,倒映如鏡。水流湍急處,浪花跳躍,一行白鷺掠過水面,幾只野鴨不時鉆進水底……唐代詩人王維筆下描繪的河流兩岸畫面,正是記者眼前的景致。

    這是一條傳奇的河流。天河發源于秦嶺東南部的陜西境內,穿越鄖西境內69公里,是鄖西的母親河,哺育了兩岸50多萬鄖西兒女。清初地理學家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載:“天河在縣城西南一隅,出縣西北界虎鳴峪,駕山南下,經縣南西達漢水,如自天來,故名。”

    天河之水天上來。當地上了歲數的村民告訴記者,傳說每到陰歷七八月夜深人靜之時,河岸居民就能聽到“嘩嘩”水響,猶如從天庭傳來。天河水響,就要發大水。查閱資料發現,這個季節正是我國西部地區雨水最旺盛的季節。

    鄖西縣觀音鎮天河口村,天河匯入漢江處,一座砂壩巍然而立,壩上車流穿梭、人來人往。無人機躍上高空俯瞰,砂壩東抵太平巖,西銜獅子頭。砂壩上游不遠處,原本曲里拐彎的天河被截彎取直,走“捷徑”一路歡歌奔入漢江。

    長207米、高25米的砂壩,全部用散砂、泥土、石塊筑成,用砂43萬立方米,素有“天下第一砂壩”之稱。它擋住滔滔的江水進入天河,把壩內千畝灘地變成良田;“固若金湯”的砂壩還護佑著125戶、480名內安移民,“飛檐翹角馬頭墻、鐵藝紅色格子窗、紅磚黛瓦粉白墻”風格的移民新街是省級“生態村”和“宜居村莊”。

    福澤一方

    砂壩變水患為水利

    砂壩護佑著天河沿岸百姓,近千畝灘涂變良田,群眾生活越來越好。資料圖片

    對于天河、漢江,當地人的感情很復雜:他們見過河水滋養山川土地時的慈愛,也見過洪水洶涌而來時的無情。在他們的記憶深處,有著太多水患帶來的陰影。

    1986年初,由長江水利委員會組織設計和施工的“天下第一砂壩”開工,并于當年11月底竣工。從此,天河口屢遭洪水襲擊的苦楚,因砂壩興建而消除了;砂壩內,近千畝灘涂變良田,群眾生活有了盼頭。

    近40年過去,砂壩仍在守護和滋養著當地人民,是“活著”的水利奇跡。砂壩造就的千畝良田,保證了農作物生產,是遠近聞名的“糧袋子”。當地人介紹:“改造的良田,含有大量淤泥的土壤十分肥沃,是天然的化肥。無論種植什么作物,產量都比其他耕地要高……”

    砂壩的存在,還極大改善了當地交通。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后,連接砂壩東西兩岸的唯一壩腰公路,因高程在172米以下被庫水淹沒。當地又于2012年啟動以壩代路加固工程。砂壩因此穩中加固、固中增美,集防護、交通、景觀功能于一體,在天河口勾勒出一幅美麗畫卷。

    “水越來越清,環境越來越好,在碧水綠樹的環繞下,日子過得美滋滋的。”在砂壩下,晨練的村民對環境變化感嘆不已。

    歷久彌新

    砂壩成當地文旅名片

    河水流淌、砂壩矗立,留給當地的不僅有物質財富、文化內涵,更有精神力量。記者在天河口村看到,依托“天下第一砂壩”這張名片,一個個精巧的村景小品,一家家精美的農家樂,一道道靈動的鄉間風景,抓住了游客目光,也造福了一方百姓。

    如今,當地依托七夕文化、天河之水、“天下第一砂壩”等資源,以“河漢相連,七夕之源”為旅游發展主題,高標準建設“天河口七夕源”4A級生態文化旅游區。

    以自然觀光、民俗體驗、水上娛樂為支撐點,開發“山、水、鎮”三位一體的旅游產品,打造七夕生態文化旅游目的地,建成旅游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明顯的“旅游名村”。一系列重點工程正陸續展開:天河口濕地農旅一體化項目加快實施,天河口大橋即將建成通車,天河口村即將迎來高質量發展的黃金時代。

    眾志成城,美美與共,在全方位的保護、傳承和利用之下,流淌不息的天河水、歷久彌新的砂壩將承載當地人的生命史、文化史、奮斗史,繼續流淌美好與幸福。

    ( 責任編輯:張黎黎    新聞報料:8110110    版權聲明

    亚洲аv电影天堂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