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網訊(十堰日報)記者 紀楓波 特約記者 葉相成 通訊員 劉運 報道:“看,這些喬木在水中仍能傲然挺立,這里很快將成為美麗的水下森林!”日前,記者走進位于竹溪縣的龍湖國家濕地公園宣教館,公園管理局副局長嚴方指著監控大屏上的畫面介紹說,這些喬木是水樺,生長在消落帶,整個樹在水中能存活半年。
龍湖國家濕地公園位于堵河源頭,距竹溪縣城7公里,總面積221.34公頃,承擔著保障竹溪縣城及周邊10余萬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職能,被譽為“生命之湖”。
為保護好“北方大水井”和竹溪人民“水缸”,近年來,龍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爭取2300余萬元,推進公園生態修復保護與消落帶治理。累計新建復合人工濕地6個、面積400平方米,修復人工濕地21個,實施退耕還濕、退塘還濕、水生態保護與修復面積20公頃,建設棲息地型駁岸1.86公里,建設鳥類濕地棲息地19公頃。
“在生態修復保護與消落帶治理過程中,我們曾一度為植物品種選擇犯愁。”嚴方解釋道,“如果選擇耐旱植物,在蓄水期會被淹死;種植耐淹植物,在枯水期會被干死;如果不種植物,水土易流失,而且會影響水質。”
嚴方介紹,經過多方調研,譽為“兩棲闊葉喬木”的水樺被選為主要樹種。水樺耐干旱、耐水淹、耐鹽堿,根系發達,觀賞性好,并已在三峽庫區消落帶試種成功。為保護水質、美化環境,該縣圍繞濕地消落帶區域,累計栽種水樺、水松等喬木2萬余株,在蓄水期形成“水下森林”。尤其是水樺生命力最強,全冠耐水淹可達6個月,可確保濕地公園生態修復保護與消落帶治理達到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