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rgapp"><menu id="rgapp"></menu></object>
  • <big id="rgapp"><nobr id="rgapp"></nobr></big><th id="rgapp"><option id="rgapp"></option></th>

  • <code id="rgapp"><small id="rgapp"><track id="rgapp"></track></small></code>
  • <th id="rgapp"></th>
    <strike id="rgapp"><sup id="rgapp"></sup></strike>
    <tr id="rgapp"></tr>
    新聞 政務 黨建 視頻 圖片 社區 評論 旅游 電商
    客戶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數字報

    東湖評論:同答一道題,共繪長江新畫卷

    時間:2023-03-26 08:57    來源:荊楚網  字體:  打印  播報

    原標題:東湖評論:同答一道題,共繪長江新畫卷

    評論員 李川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萬里長江浩蕩奔流,不舍晝夜,孕育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滋養了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萬里長江,文化之脈,許多古代文人墨客都曾揮毫潑墨,留下了許多關于長江的絕美詩句。長江的時代變遷,更是讀懂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社會主義為什么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的鮮活教材。新時代新征程,唯有繼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方能織就一幅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江山新畫卷。

    長江流域是全國水能資源最集中的區域,從古至今,它一直是商業與文化進行交流的主渠道。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長江生態環境曾一度遭到破壞,從而導致水土流失加劇、河流湖泊萎縮甚至干涸,水生生物銳減等。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對長江念茲在茲,是因為“長江病了,而且病得不輕”。為了診治“長江病”,習近平總書記走遍長江的上中下游,先后主持召開三次座談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一定要從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出發,將恢復長江生態環境放在壓倒一切的地位,共抓共管,探索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為保護長江這一珍貴水資源,《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于2021年3月開始實施,為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翻開了新的一頁。

    今年是長江保護法實施的第二年,全國人民欣喜地看到長江的生態環境進展明顯,環境保護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變化。近日發布的2022年長江江豚科學考察數據表明,2017年到2022年,5年內,江豚數量持續減少的勢頭被逆轉,年均增長率為4.3%。這意味著長江水質得到了改善,相關的保護措施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而且,據去年9月25日,央視網報道,截至2021年底,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3.02萬億元,同比增長8.7%,是我國增長速度最快的區域,對全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從47.7%提高到50.5%。長江流域已經成為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

    作為長江干流徑流里程最長的省份,湖北肩負“確保一江清水東流”的重任。湖北省上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長江囑托”,在推進長江大保護、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實施了一系列重大舉措、重大項目,取得了重大成效,展現了湖北擔當。不久前,湖北省委、省政府印發《湖北省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要求統籌發展和安全。在水環境治理方面,嚴懲違法排污企業,并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整治行動,水質得到了顯著提升。同時,湖泊、濕地、林地等生態系統也得到了加強,保護了生物多樣性。為了切實加強水資源利用效率,探索新型管理模式和技術,避免水資源浪費。此外,湖北近八成市縣建立了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跨界斷面水環境質量穩中有升。在河湖治理和管理方面,建立了完善的河湖管理制度,加強了巡查、監測和執法力度,保護了河湖環境。為此,湖北省在經濟發展規劃中以科技創新為基礎,積極探索綠色低碳的發展路徑,加大綠色產業的培育和發展力度,促進節能減排,實現資源節約,為長江流域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長江生態治理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盡管在推進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上,湖北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和成效,但仍有一些待進一步完善的地方。譬如,長江流域有小部分地方執法不嚴,地方政府對企業的監管力度不夠,導致環境污染的問題依然存在。同時,流域內各地區經濟不平衡的現象還比較突出,這也給執法工作帶來很大難度。預防和整治違規行為的能力仍需提高,政府部門有必要制訂更詳盡的規則,健全監管機制,強化區域內與其他省份之間的交流,確保法規有效執行。

    當然,在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我們也必須保護好長江流域的生態環境。這不僅需要政府部門不懈的努力,還需要企業加強對自身環境風險的管控和管理,以及廣大民眾的參與和支持。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從自身做起,共同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的共同締造。(來源:荊楚網)

    ( 責任編輯:余紅梅    新聞報料:8110110    版權聲明

    推薦閱讀
    亚洲аv电影天堂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