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rgapp"><menu id="rgapp"></menu></object>
  • <big id="rgapp"><nobr id="rgapp"></nobr></big><th id="rgapp"><option id="rgapp"></option></th>

  • <code id="rgapp"><small id="rgapp"><track id="rgapp"></track></small></code>
  • <th id="rgapp"></th>
    <strike id="rgapp"><sup id="rgapp"></sup></strike>
    <tr id="rgapp"></tr>
    新聞 政務 黨建 視頻 圖片 社區 評論 旅游 電商
    客戶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數字報

    “看十堰水產業如何風生水起”系列報道④“花式”養魚 節地節水增收益

    時間:2023-03-28 08:12    來源:十堰晚報  字體:  打印  播報

    鄖西縣河夾鎮箭流鋪村韓家灣的生態漁業養殖基地,20多個生態魚池猶如碧綠色的紐扣鑲嵌在河谷“玉帶”上。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文、圖/記者 吳忠斌 報道:“一江清水奔涌北上,一個個夢想踏浪而來。探索、轉型、突圍、發展……水流不息、步履不停,清澈的漢水為北方大地注入生機,也為十堰水產養殖闖出一片新的天地。

    新鮮魚兒“上岸”養

    陽春三月,位于鄖西縣河夾鎮箭流鋪村韓家灣的生態漁業養殖基地生機勃勃。從高處俯瞰,20多個生態魚池猶如碧綠色的紐扣,鑲嵌在河谷“玉帶”上。

    “哐哐哐……”走近生態魚池,技術員胡磊拿著飼料瓢輕叩地面,直徑20米的大魚池頓時蕩起陣陣漣漪。“嘩嘩……”兩瓢飼料撒下去,一大群鱸魚爭相搶食、水花四濺。

    “一個生態魚池能養鱸魚、翹嘴鲌兩三萬尾。”胡磊說:“這些魚現在每條七八兩重,再過兩個月就能批量上市。”

    “與傳統養魚方式不同,生態漁業養殖將養殖場搬上陸地,用地更省、用水量更少,經濟效益更高。”胡磊曾是丹江口庫區網箱養殖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后,他上岸養魚,開始全新生活。

    記者在現場看到,該基地共有26個魚池,養殖用水全部引自山泉。魚池均呈漏斗型,底部由導管連接至養殖場的3個三級沉降污水處理池。水經過過濾、增氧后導入魚池循環使用,魚糞則作為優質有機肥還田。

    “這些溫棚好比鱸魚的被子,能保證魚兒在冬季正常進食,實現反季節上市。”胡磊說,傳統鱸魚養殖一般6月下苗,半年后陸續上市,到第二年五六月份基本賣完;而溫棚生態養殖可以推遲到8月底下苗,到第二年五六月份剛好批量上市,“錯峰出塘的鱸魚,市場價可以賣到25元一斤。”

    “目前我們正在探索活餌養殖方式,積極研發魚產品預制菜,提升消費者體驗感和產品附加值。”胡磊介紹,目前該基地26個生態養殖池中,有20個池養殖成魚。今年,產魚量有望達到40萬公斤,實現產值2000萬元、利潤300萬元,帶動周邊10余個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30萬元。

    陸基養魚成主流

    清晨6時,位于丹江口市蒿坪鎮寺溝村的高低位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的養殖基地已是一片忙碌景象。陽光照耀在魚池水面上,波光粼粼,不時有魚兒跳出水面。合作社負責人張軍濤舀起一勺勺魚飼料用力撒向魚池,池中的翹嘴鲌競相搶食,激起一朵朵歡快的水花。

    張軍濤的老家在均縣鎮,中專畢業后,他和父輩一樣,在庫區網箱養魚。2014年,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作為后靠移民,張軍濤一家含淚作別老屋,舉家搬遷到均縣蔡方溝村,開啟移民新生活。

    為守護好一庫碧水,丹江口水庫開始全面取締網箱養殖,以養魚為生的張軍濤也一步步撤走網箱。不能在水庫里網箱養魚,張軍濤開始了陸基養殖丹江口翹嘴鲌。從2019年起,張軍濤的養殖基地每年產魚15萬公斤左右,全部用來供給北京“丹江漁村”。

    外出銷路的打通,陸基養魚新模式的推廣,讓越來越多漁民加入到陸基養魚的行列。

    養殖戶張軍鋒曾在丹江口水庫有40多口網箱。如今,他和武漢理工大學畢業的高材生何文剛合伙,創辦丹江口辰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蒿坪鎮盧嘴村流轉土地160畝,新建40個魚桶。何文剛負責工程技術,他負責養殖技術。“魚苗進桶,設備一打開,增氧、魚糞便過濾、疾病防治等,全靠一套程序搞定,這就是將漁業工廠化了。”張軍鋒總結。

    該基地魚桶配有增氧機、微濾機,還有生物凈化池、附著細菌的 K5球。設計很講究,水流的速度為魚游動速度的1.5倍,以最低的能耗讓魚多運動。

    位于均縣鎮寨河村二組的奔富智慧漁業,8000平方米車間里,59個大圓桶分兩列一字排開,年產成魚50萬斤?;刎撠熑嗽S文化十分悠閑,經常在院子里曬太陽:“設備一打開,基本不用太操心。”基地辦公室一樓,大屏幕顯示著每個魚桶的溫度、溶解氧、氨氮含量等參數。魚桶還裝有傳感器,比如氧氣不夠,設備會自動給桶里增氧。

    “20個8米直徑的魚桶產量,抵得上百畝魚塘。”許文化把手伸進水里,能看清手指。“水質好,魚的品質才會好。這一桶有鱸魚8000尾,長到一兩斤賣,能賣20萬元,較傳統養魚每斤至少降低成本0.5元。”

    丹江口市水產服務中心副主任熊罡介紹,“陸基循環魚桶”節水節地智能化、高產高效零排放,適合在丹江口市推廣。2022年,丹江口市漁民建成1048個“陸基循環魚桶”,養殖翹嘴鲌、桂魚、鱸魚等名優特產魚,年產魚1000萬斤,相當于過去5000畝水塘的養魚產量。

    瘦身魚兒分外俏

    日前,記者慕名來到位于丹江口市石鼓鎮九龍橋村的丹江口市裕水鮮水產品有限公司生態魚養殖基地,觀賞這里的“瘦身魚”。

    走進基地,呈現在記者眼前的,是306個直徑5米的陸基鍍鋅鋼板塑膜圓桶循環魚池,一個挨著一個鋪開,甚是壯觀。魚池內,隨著充進水中的氧氣流帶動,魚也隨著水花不停游動。

    “別人養魚,養大養肥。我們這里養魚,把肥魚養瘦再賣。”石鼓鎮鎮長熊欣介紹,放在魚池中的魚,不投飼料、不投肥料、不投魚藥,僅靠水里的微生物生態喂養45天,實現自然“瘦身”30%左右。

    養魚一般都是喂肥喂大,為何要給魚“減肥瘦身”?“‘瘦身’后的魚肉結實、爽滑、無泥腥味。”熊欣介紹,養殖池內的水從附近白石河水庫引入。“瘦身”魚池底部構造也和普通魚池不一樣,呈漏斗形,底部壁面又呈不同角度的坡面,通過氧氣流帶動池水,迫使魚不停歇地游動。“好水加上運動,可消除魚體內脂肪,這樣的魚肉味道鮮美。”

    熊欣告訴記者,市場上,“瘦身魚”價格翻倍。以花鰱為例,收購成品魚每公斤3元到5元,“瘦身”后每公斤要賣到10元。

    市水產局副局長張現利介紹,十堰南北氣候兼有,水域環境優良、水生種類眾多、流水資源豐富。丹江口庫區網箱取締和長江十年禁漁政策推進,倒逼十堰漁業轉型發展。依托十堰優質的水資源,發展設施漁業成為重振全市漁業產業的新方向。目前,十堰把發展設施漁業作為突破性發展綠色食品飲料產業中的潛力產業,正在制訂相關政策措施,培育農業新品牌。預計到“十四五”末,全市設施漁業基地規模達300萬立方米,水產品產量10萬噸,漁業綜合產值達到70億元。

    ( 責任編輯:封榮娟    新聞報料:8110110    版權聲明

    亚洲аv电影天堂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