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網-十堰頭條訊 記者 姜琨 紀楓波 報道:3月29日上午,參加首屆中國商用車論壇的院士專家,圍繞商用車產業現狀與發展趨勢在主旨論壇上分別作主題演講,共話商用車高質量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副院長鐘志華認為,新材料、新結構、新工藝、新裝備等“七新聯動”正在為未來商用車發展搭建起新平臺。商用車的發展面臨安全、節能、降本和舒適性等問題。目前,在礦山、碼頭等場景,商用車智能化發展有望實現產業化,同時引導式智能駕駛對商用車尤其是物流車來講,也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著重對新能源重卡發展的技術路徑進行分析與展望。他說,目前新能源重卡有純電動、燃料電池、零碳內燃機等三條技術路線。在純電動重卡方向,換電重卡將迎來較快發展時期,預計到2025年,零碳貨運重卡市場滲透率將超過10%,2030年左右力爭接近50%,其中純電重卡將達到35%。
在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李邵華看來,當前商用車產業高速增長的階段已經結束,存量競爭的階段已經開啟。隨著智能化、網聯化和綠色化快速推進,商用車與物流服務融合發展正促使產業價值鏈逐漸后移,行業企業應由單純提供產品逐漸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及系統解決方案轉變。數據服務、網聯服務、自動駕駛服務、車隊管理、交換電服務、軟件服務將成為行業新的利潤增長點。
對于商用車市場從增量轉入到存量競爭的發展趨向,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小帆認為,行業需在技術、產業等多層面把握形勢,進而推動行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他表示,從技術端看,客戶價值是技術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因此,無論是傳統能源還是新能源車輛,作為生產資料用車,車輛的低使用成本和高可靠性是用戶永久不變的訴求。
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漢杰十分關注產業生態建設。他認為,目前,雖然商用車行業區域化發展趨勢明顯、產品技術競爭日益激烈,但也面臨著企業經濟企穩向好,市場需求復蘇等發展機遇。面對商用車行業發展仍存在科技和經濟結合不緊密、產品附加值不高、產品競爭力不強等問題,亟待通過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共同打造商用車產業生態圈。
歐洲汽車工業協會(比利時)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戴麟分享了歐洲商用車市場現狀。他認為,中歐商用車的發展之道異曲同工,相互為鑒。而從長遠看,節能脫碳和高效運輸的雙重壓力必然會推動全球商用車行業的技術發展更加趨于協調一致。推動商用車產業轉型需加快配套充電基礎設施的網絡建設,為低排放和零排放加速拓展市場提供保障。
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執行理事長、RCEP產業合作委員會主席許寧寧對商用車產品出口東盟提出相關建議。他說,東盟已經成為中國汽車包括商用車“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同時,東盟國家的外資優惠政策也為相關企業的出口及本地化經營提供便利。建議企業用好自由貿易協定政策,到東盟國家去尋找商用車行業發展新商機。
羅蘭貝格國際管理咨詢公司全球合伙人袁文博認為商用車行業在新能源化發展進程中,首先要打破傳統意義上的二級供應商、一級供應商、主機廠、能源服務商之間的壁壘,從而加快新能源技術在商用車各個領域的滲透和發展。中國商用車產業轉型要利用好乘用車領域已形成的大好局勢,通過新能源領域的國家戰略和國家資源及技術優勢,加快整個產業競爭力的提升。
而對于中國商用車市場發展走向,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副處長、商用車市場研究組組長謝國平認為,盡管未來中國商用車保有量仍然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但從商用車市場規??偭窟@個角度看,增速放緩已不可避免。因此,在總量發展的規律和趨勢之下,商用車產業必須要由數量型的增長模式轉向價值型的增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