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環繞下的浪溪村鄧家院異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資料圖片)
記者在浪溪村蔬菜基地采訪 記者潘世新攝
大川鎮溝壑、山澗、溪流、群山構成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卷
大川河春意盎然 記者 潘世新攝
秦楚網訊(十堰日報)記者 紀楓波 特約記者 柯楊 劉灃 通訊員 葉俊 報道:清澈的河水圍繞著綠樹掩映下的村落,干凈整潔的水泥道路通往農家小院;房前屋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村規民約、移風易俗等內容多樣的文化墻映入眼簾……走進“車城后花園”——茅箭區大川鎮,步步是畫、處處皆景,一幅幅清爽宜人的新時代美麗鄉村畫卷徐徐展開。
近幾年來,大川鎮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市委關于“三農”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聚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踐行“兩山”理念,著力推進“五個振興”,一步步將“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的愿景變成了實景。
農村更有看頭
三月,綠樹抽條,百花吐蕊。走進茅箭區大川鎮浪溪村,精美別致的民居掩映在綠樹叢中,清新的空氣夾雜著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沁人心脾。
沿著一條名為“古樹路”的山路前行,沿途生長著櫟樹、柳樹、銀杏樹、黃楝樹、榔榆樹、鐵堅杉樹等古樹,實屬罕見。
順著古樹路走進卡子村,蜿蜒曲折的浪溪河,穿越千百年時光,從村中流淌;村頭仿古牌坊“卡子古村”四個大字,給人以歷史厚重感。
矗立在半山腰路邊的一棵1450多歲的銀杏樹,正煥發新枝。據周邊村民介紹,每到深秋,千年銀杏樹金光燦燦,絢爛無比,美得讓人心醉。
“過去的卡子村山高路遠,與世隔絕,現在我們依托古銀杏樹群的旅游資源,修建游步道等旅游基礎設施,打造千年古樹王國,村民開農家樂、賣土特產,家家戶戶吃上了‘旅游飯’。”該村一位村干部說。
“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事關廣大村民福祉,需要巧心經營、久久為功。”大川鎮黨委書記郭晨晨介紹。近年來,該鎮全面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大力整治農村環境,扎實開展河流“清四亂”行動,深入推進廁所革命,持續開展大氣污染防治,生態環境實現從“一片美”到“處處美”的華麗轉身。
美麗鄉村美在山水、美在生態,更美在人文、美在精神。
大川鎮以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為載體,去年開展移風易俗、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講黨的政策、道德評議會、環境整治等活動300余場次,參與群眾1000余名,在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時,將文明之風吹進千家萬戶。
天藍、水清、樹綠,景觀設施增多了,民居變漂亮了。大川,已經逐步變為“宜居、宜業、宜游,記得住鄉愁”的美麗鄉村。
產業更有奔頭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
近年來,大川鎮緊緊依靠“黨建+產業”發展模式,先后發展獼猴桃、陽荷近千畝,辣椒百余畝、洋姜60畝、蜜蜂2000余箱,以產業促進鄉村旅游發展,以鄉村旅游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大川鎮浪溪村的蔬菜大棚內,如今已是春意盎然,生機勃勃。村民們有的在整地、拉膜,有的忙著打底肥、起壟,大家正搶抓農時,為今年蔬菜產業發展做準備。
近年來,浪溪村將種植奶油絲瓜作為增收致富產業之一,成立浪溪河旅游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建設絲瓜種植基地,既盤活了閑置土地資源,又讓村民在家門口就業。
除了大力發展絲瓜、陽荷、辣椒等高山蔬菜產業,大川鎮還深挖豆腐文化,組織農家樂打造特色品牌——“大川溪水豆腐宴”。在大鍋內放入魚頭、白菜、鮮豆腐、凍豆腐、豆油皮等,四周配以具有農家特色的三個輔鍋、三個小碗、六個涼菜,取“三陽開泰、四平八穩、六六大順”之意,每逢節假日都有大批游客前來品嘗。
未來更有盼頭
“下一步,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進一步加強能力作風建設,著力構建‘一心三帶’大旅游格局,做到鄉村振興開路、康養產業開發、休閑旅游開花,將大川打造成茅箭鄉村振興先行區、市民漫步后花園、國家森林康養地。”郭晨晨充滿信心地說。
藍圖已經繪就,大川鎮未來發展值得期待。
建設大川集鎮康養中心——高標準規劃大川康養小鎮,建設小豆町科普研學基地,推進豆腐產學研銷一體化建設,實現研學教育和生態度假同步發展,打造城市近郊康養旅居目的地。
打造百二河大川段溯溪慢游帶——推進百二河流域景觀河道治理建設,把原十房路打造成百二河至大川溯溪慢行道,讓百二河沿線成為市民漫游后花園。
壯大唐家河路邊鄉村經濟帶——堅持農旅融合,以獼猴桃產業為核心,發展“旅游+采摘”模式,大力發展路邊經濟、庭院經濟、農家樂(民宿)經濟,將唐家河沿線打造成為全區休閑農業基地。
振興浪溪河古樹文旅康養休閑帶——挖掘古鹽道、古樹群等特色文化,打造一村一景、一村多景,將浪溪、卡子、段家打造成文旅農田園康養旅游休閑帶。
在新征程上,大川鎮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角已吹響,廣袤大地迎來欣欣向榮的美好前景,廣大群眾正昂首闊步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高山蔬菜富鄉村
秦楚網訊(十堰日報)記者 周亞暉 特約記者 任紫薇 實習生 張慧 報道:3月21日上午,記者在大川鎮浪溪村高山蔬菜基地看到,蔬菜大棚主體已建設完成,工人正忙著在大棚外鋪設水管。
這是該村蔬菜種植大戶李前義建設的蔬菜大棚。“去年我種了1.6畝茄子,收入3萬多元。今年我準備再擴建3畝大棚。”李前義介紹,“今年我55歲了,外出打工活不好找。在家里種菜,種完有人上門收購,掙得一點也不比在外面打工少。”對種植高山蔬菜,他信心滿滿。
該村高山蔬菜種植歷史悠久,在上個世紀80年代,浪溪村就是十堰城區的“菜籃子”。近年來,該村以黨建引領,采取“合作社+駐村幫扶單位+小額信貸+村委會+貧困戶”的“4+1”幫扶模式,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流轉農戶拋荒、閑置土地并納入村集體合作社,結成利益共同體,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益的同時,促進農戶增產增收、村集體經濟增加。在村“兩委”帶領下,全村大力發展陽荷產業,截至目前,全村陽荷種植面積(含林下種植)達1000余畝,年產陽荷30萬斤,帶動農戶就業100余人。
“我們村種植的蔬菜都在海拔800米至1000米的山上,高山蔬菜生長時間長,吃起來口感和普通蔬菜不一樣?,F在山里氣溫還很低,我們的蔬菜要晚一段時間才能種,這樣就能抓住蔬菜淡季供應的良好時機,更能賣得起價格。”該村黨支部書記李顯學介紹,去年,村里種植的奶油絲瓜深受市場歡迎,“我們的絲瓜和別處的絲瓜不太一樣,口感是脆的,炒的時間久也不會變色。”
去年,浪溪村建設高山蔬菜基地30多畝,今年計劃將高山蔬菜基地擴大至200畝。建成后,每年將帶動60多戶農戶戶均增收5000元,當年可實現村集體收入增加40萬元以上。
大川豆腐美名揚
秦楚網訊(十堰日報)記者 馬桂濱 通訊員 葉俊 實習生 聞書敏 報道:干凈整潔的豆腐坊內豆香四溢,制作間里師傅正按照工序泡豆、打漿、濾漿、蒸煮、入模、擠壓、翻板、切塊……一塊塊白花花、軟嫩嫩的豆腐出現在眼前。
“這是我們今天新做的豆腐、豆漿和豆花,大家品嘗一下,可以順便帶一點回去,給我們多提寶貴意見。”大川鎮大川村豆腐制作坊前,村民正熱情地給過往游客介紹新鮮出爐的豆制品。
大川村制作豆腐的歷史久遠,一直以來就有手工豆腐的技術傳承。當地農民利用自產的黃豆、紅豆、黑豆、綠豆等磨制五彩豆腐,質地細膩嫩滑,味道甘甜鮮美,“大川豆腐”遠近聞名。
據了解,大川村集體經濟豆腐坊總投資140萬元,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加工以豆制品為主的農產品,打造“大川豆腐”品牌,預計每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10萬余元。“現在,城區里好多超市、飯店都是我們的合作客戶,每天我們準時做好豆腐,按時送到客戶手中,平均每天要賣出五六板豆腐。”豆腐坊的師傅介紹。
目前,在大川村集體經濟豆腐坊的帶動下,周邊已有10余家農戶加入制作豆腐的行列。
該鎮黨委書記郭晨晨介紹,近年來,大川鎮緊緊依靠“黨建+產業”發展模式,堅持產業富民強村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獼猴桃、陽荷、豆腐、高山蔬菜等特色產業,以產業促進鄉村旅游發展,以鄉村旅游帶動群眾增收致富。積極打造特色品牌——“大川溪水豆腐宴”,以特色美食為吸引點,以親子文娛教育和主題教育為運營模式,打造鄉村振興新業態。
“目前,大川鎮里做豆腐的農戶逐漸增多,我們將加大支持力度,把它當作‘一村一品’、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來抓,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郭晨晨表示。
鄉鎮名片
大川鎮
大川鎮地處茅箭區南部山區,距中心城區14公里,版圖面積70平方千米,下轄5個行政村、23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905戶3837人,209國道、446省道橫貫全境。全鎮森林覆蓋率達95%,平均氣溫18℃。春季繁花似錦、夏季氣候涼爽、秋季果滿枝頭、冬季素裹銀妝,享有“天然氧吧”和“車城后花園”之美譽。近年來,該鎮獲得全國森林文化小鎮、湖北省文明鄉鎮等稱號。
掃碼觀看“山美民富的城市后花園”視頻
詩意大川
春到浪溪
馬勝江
古木參天的浪溪村
心思比泉水還要細
不信你看那溪流中
盛開的小浪花
一朵朵
比雪花更加干凈
在浪溪村
每一棵古樹
都如一位睿智的長者——
告訴你
這里的蔬菜為何如此脆甜
告訴你
這里的春天為何如此迷人
告訴你
這里的山水為何如此秀麗
告訴你
這里的空氣為何如此清新……
在浪溪村
古老的鹽道已成遺跡
生活的味道從未消失
在浪溪村
溪水和古樹日夜交談
陽光的手掌格外溫暖
在浪溪村
豐收的果實掛滿枝頭
幸福的花兒分外鮮艷
浪溪村古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