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rgapp"><menu id="rgapp"></menu></object>
  • <big id="rgapp"><nobr id="rgapp"></nobr></big><th id="rgapp"><option id="rgapp"></option></th>

  • <code id="rgapp"><small id="rgapp"><track id="rgapp"></track></small></code>
  • <th id="rgapp"></th>
    <strike id="rgapp"><sup id="rgapp"></sup></strike>
    <tr id="rgapp"></tr>
    新聞 政務 黨建 視頻 圖片 社區 評論 旅游 電商
    客戶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數字報

    舌尖上的“搖錢樹”——解碼“竹溪蒸盆”產業化之路

    時間:2023-03-31 08:36    來源:十堰日報  字體:  打印  播報

    秦楚網訊(十堰日報)特約記者 郭軍 報道: 秦巴山區,十堰竹溪。

    作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涵養區,這里植被覆蓋率達83.9%,有記錄的本地中草藥比《本草綱目》多1000多個品種。它是著名植物學家吳征鎰口中“生物的百科全書”,被譽為“百草之鄉”。

    就是這樣一個物種富集之地,流傳著一道千余年的美食——竹溪蒸盆。

    以往,竹溪蒸盆包含18種食材,象征著“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需蒸制五六個小時。

    如今,竹溪蒸盆包含的食材在增加,加工工藝在優化,經“兩蒸一燜”,二三個小時就可上桌。竹溪蒸盆走上產業化之路,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地開辦旗艦店,采取“線上+線下”的方式銷售。

    二月初一,晨光初露,竹溪縣龍壩鎮紅廟村村民李明學就在廚房忙碌起來。這天他家“請春客”。

    伴隨著柴火燃燒的噼啪聲,他把洗好的臘蹄、土雞肉、竹筍干、香菇、天麻、大蔥、姜塊、干紅椒、花椒等裝進陶盆。這只是第一步。

    待大火蒸90分鐘后,再加土豆、胡蘿卜、黃瓜、蛋餃,以文火蒸30分鐘。出鍋前,加上青菜、蒜苗,燜上5分鐘,才算大功告成。這就是制作竹溪蒸盆的工藝,人稱“分批裝料,兩蒸一燜”。

    外圍金黃的蛋餃,宛如一片片花瓣,翠綠的菜葉、鮮紅的枸杞點綴其間,色彩分明。挑開表面,紅的胡蘿卜、黃的土豆,棕色的香菇、深紅的臘肉,組合起來,已不是一道簡單的菜品,而是為客人精心準備的藝術品。

    熱氣騰騰的竹溪蒸盆出鍋時,李明學的客人也到了。他夾起一個金黃的蛋餃放入上席碗中,饒有興致地介紹:“蛋餃大小要均勻且不能太老,不然下鍋后容易散。同時,器皿要選用陶土細膩、不上釉的窖盆,必須準確把握火候,只有掌握這些‘蒸功夫’,才能讓20多種食材高度融合。”

    以往在竹溪,有著“吃蒸盆,過大年”之說。主要是制作竹溪蒸盆的工序繁瑣,制作時間長,而且宴席有講究。

    竹溪蒸盆宴,是竹溪民間宴請貴客的正規宴席,特色鮮明,講究禮儀,盡顯主人盛情。事先下請柬或登門邀請,客人到來時,主人門外遠迎。

    餐前上紅茶、干果,養胃、開胃。餐中先上四道涼菜,喝門杯酒以示歡迎;再上頭菜竹溪蒸盆,說祝福語,甚至敲鑼打鼓、燃放鞭炮、唱山二黃戲;然后上味碟小菜、炒菜和蒸菜,主客相互敬酒,最后再喝門杯酒、上主食。餐后上綠茶,消食去膩。

    竹溪蒸盆,作為當地最具特色的美食之一,千余年來經久不衰。

    “竹溪蒸盆,現在是湖北老字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曾被中國烹飪大師戴濤帶到中國南極中山站,多次亮相央視,為竹溪贏得‘中國蒸盆之鄉’的美譽。”竹溪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喻泉源介紹。

    走進位于武漢市楚漢路的旗艦店,門前“竹溪蒸盆”“非物質文化遺產”“隨國家科考隊走進南極的楚菜代表”等字樣的燈牌格外醒目。

    推門步入大廳,竹溪貢米、魔芋面、腐乳等產品陳列兩側,竹溪馬鹿山云海的巨幅海報懸掛于正廳上方,而后是餐飲區。

    “二十多年前,竹溪蒸盆僅為店里的一道菜品,而現在成為全店爆款。”竹溪蒸盆漢街旗艦店負責人陳華文介紹,從正月十一營業至今,每天都是滿座,大家都是沖著竹溪蒸盆而來。

    在眾多食客中,有兩位七旬老人專程來尋回憶。“去年10月份,因不熟悉路況,老人花了一個多小時才到店,就想再次嘗到當年在竹溪工作時的美食。”老人那句“就是這個味”,讓陳華文印象深刻。

    “本店共兩層,營業面積約800平方米。這里不僅是主推竹溪蒸盆的餐飲店,還是竹溪832消費扶貧網絡平臺農產品的銷售窗口和體驗中心。”陳華文計劃將現有180余種竹溪農副產品,增加至十堰范圍內的300多種土特產,未來準備開一家分店。

    與此同時,竹溪蒸盆飛上“云端”,今年網上訂單特別多。

    位于竹溪縣秦巴電商產業園的竹溪蒸盆飲食文化中心,于2019年由湖北大衛投資有限公司成立,專門從事竹溪蒸盆美食的研究、改良和推廣。

    湖北大衛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兵介紹,自臘月初八以來,線上共售出竹溪蒸盆5000余盆,并帶動銷售竹溪臘肉、筍干、香菇等特產大禮包3000余份,創收160多萬元。

    竹溪蒸盆的品牌效益,帶動農產品的暢銷,也帶來更多就業機會。“平時在家照顧小孩,有時間就到此務工,平均每天可煎制700多個蛋餃,能掙300多元。”家住電商產業園附近的村民肖春燕開心地說。

    “去年培養了600多名制作竹溪蒸盆的大廚,今年將擴大至1000人。”竹溪縣勞動就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柏林介紹,勞動就業訓練中心以“竹溪蒸盆”“竹溪風味”等本地菜肴為教學重點,著力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竹溪廚師。

    新的一年,竹溪蒸盆產業化之路將“踩滿油門”,計劃在北京、杭州、深圳等地新增3至5家旗艦店。力爭到“十四五”末,竹溪蒸盆的全國連鎖店發展到200家以上,從業人員達到10000人以上,年營業收入達到5億元。

    ( 責任編輯:葉嵐    新聞報料:8110110    版權聲明

    亚洲аv电影天堂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