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bject id="rgapp"><menu id="rgapp"></menu></object>
  • <big id="rgapp"><nobr id="rgapp"></nobr></big><th id="rgapp"><option id="rgapp"></option></th>

  • <code id="rgapp"><small id="rgapp"><track id="rgapp"></track></small></code>
  • <th id="rgapp"></th>
    <strike id="rgapp"><sup id="rgapp"></sup></strike>
    <tr id="rgapp"></tr>
    新聞 政務 黨建 視頻 圖片 社區 評論 旅游 電商
    客戶端 微博 微信 抖音 數字報

    光明日報:教會孩子什么是張弛有度

    時間:2023-04-02 08:54    來源:光明日報  字體:  打印  播報

    張焱

    被一個視頻深深打動。

    江西瑞金,七八歲的孩子們舉著獎狀,領著老師發的獎品——一大塊鮮肉或一大條活魚,興高采烈站成幾排合影。肉太重,孩子提不起來,拖在了地上,拍攝的老師笑著追上去幫孩子拿。網友評論,這可真是一人優秀,全家吃肉。

    文具、零食、玩具是常規獎品,獎勵活魚、鮮肉既不好儲存又不好保管,徒增了工作難度。但,這一畫面仍充滿趣味。當這些孩子成年,回憶起這場頒獎儀式,嘴角必然還能浮現一抹由衷的微笑。

    成年人的世界流行一個詞語——松弛感。穿衣服錯落有致叫有松弛感,做事情不慌不忙叫有松弛感,甚至言談舉止瀟灑自如也被稱作是追求松弛感。這多半出于緩解工作壓力、減輕生活壓力、保持身心健康以及滿足個性追求等多方面的需求。積極向上和快樂的生活,也確實需要有放松和緩解壓力的方式來平衡自己的身體和情緒,從而更好地完成自身價值和社會貢獻。相比成年人,孩子們也需要松弛感。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這本沒有錯,卻給很多家長和老師一種錯覺,仿佛在十余年的學習中,必然要“苦其心志餓其體膚”,不如此不足以錘煉鋼鐵般的意志與專業的技能。不僅如此,老師、家長最好也步調一致,為了孩子的前程最好這十幾年都不要嬉笑打鬧。

    于是,孩子們便在上不了好小學就上不了好初中、上不了好初中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學的循環中壓力越來越大。但孩子畢竟不是鋼鐵,在成長過程中會面臨學習壓力、社交壓力、家庭壓力以及心理壓力。據《中國國民心理健康藍皮書(2019—2022)》顯示,我國17歲以下青少年兒童中有3000萬受到各種情緒、心理行為問題的困擾。本次參與調研人群中,18歲以下青少年抑郁癥患者達30.28%,18~24歲占比35.32%。

    在辛苦的學習過程之外,規矩的約束、理解的共情、歡笑的滋養,于孩子們而言異常重要,這也是他們能夠堅持、堅忍并苦中作樂的勇氣所在。

    曾看過汪曾祺的一段采訪,“那個時候飯館排隊,我家大妹妹下午上課,吃飯的時候還沒放學呢,就讓我去學校找他們班主任說,家里有點急事,能不能讓孩子早點走。老師以為多大的事呢,趕緊說走吧走吧。”可以想見,當孩子若干年后憶起父親,想到的不會是父親如何一本正經地說教,不會是掰著手指教算術,而是這些美好、意外、細枝末節卻深深嵌入生命中的趣事。而汪曾祺追憶起父親,想到的也是“西瓜燈里點了蠟燭,灑下一片綠光,父親搗鼓半天,就為讓孩子高興一晚上,我的童年是很美的”。

    能夠提供松弛感的父母或者老師,必定是有招兒的,也必定是有愛的。對美食的贊美,對家庭親情的呵護,以及快樂的童年生活,孩子與生活的關聯就這樣建立起來了。而這或將成為孩子價值觀與世界觀的一部分,與孩子一起倔強卻持續地成長著,對抗來自現實生活的種種壓力。

    當然,松弛要有度,徹底的松弛便成了躺平。在松弛中,給孩子空間,引導他們靜下來思考學習與生活的意義,不放棄對生活的追求和奮斗,在平衡自我需求和外界要求的基礎上,真正尋找到一種積極向上、享受生活并改變生活的狀態,教育的目的便達成了。(來源:光明日報)

    ( 責任編輯:余紅梅    新聞報料:8110110    版權聲明

    推薦閱讀
    亚洲аv电影天堂网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