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地奇樓》截圖。
秦楚網-十堰頭條訊 文、圖/記者 楊建波 報道:4月3日、4日,央視科教頻道《地理·中國》欄目連續兩天以《鄂地奇樓》為題,聚焦丹江口市大晟庵箭樓、浪河饒氏清末莊園、石鼓太極峽等古建筑和旅游景區,通過建筑特點與選址為脈絡,從地理學、地質學的角度揭秘丹江口市當地獨特的鄂西北古鹽道文化、移民文化。
在此次播出的《鄂地奇樓》節目中,分為上下兩集。開篇以丹江口市博物館館長楊曉瑞引入土關埡大晟庵箭樓,然后再導入浪河饒氏清末莊園,既而又引出石鼓太極峽、古鹽道等建筑和景區。重點以清末莊園為切入點,將當地代表性古建筑串聯,通過建筑特點與選址為脈絡,從地理學、地質學的角度揭秘饒氏莊園形成、發現、保護和發展現狀以及當地獨特的鄂西北古鹽道文化、移民文化,展示黃龍村獨特的歷史、科研和旅游開發價值。
節目中,還向大家展示了武當武術、凈樂宮建筑、丹江口柑橘和特有美食橘灰蛋。通過該節目的播出,進一步展示了丹江口市獨特的歷史文化、優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及民俗風情,提升丹江口知名度。
<<<相關閱讀
大晟庵箭樓
位于丹江口市土關埡鎮銀洞山村。是湖北省丹江口市博物館專家在武當古建筑遺跡首次發現一座道教建筑防御工事。據資料顯示,"大晟庵"原由山門、前殿、主殿、左右廂房、箭樓等組成?,F"大晟庵"建筑群還存有左右廂房和箭樓,其它建筑僅存基址。
箭樓在整個建筑群中位置最高,共4層,不過,最下面一層已沒入土中。在箭樓各個墻面上,不規則分布著8個窗戶和數十個箭孔,站在箭樓上能輕松俯瞰整個"大晟庵"及其周圍數百平方米的地面,顯示出良好的軍事防御價值。據說,箭樓頂部中心梁上有"大明正德元年立"、"大清乾隆九年重修"等墨書記錄,以及紅黑相間的太極圖案。我們未能進入,也無法目睹這些記錄。箭樓前30米處曾生長著兩棵銀杏樹(雌雄),現僅存一棵,距今已有280多年歷史。
清末莊園
清末莊園,位于丹江口市浪河鎮黃龍水田畈村。建于清末民國初年,耗時10年完工,有房屋大小百余間。據歷史學家考證,莊園建于清光緒六年(1880年),由當地鄉紳饒志義所建,莊園分三組,尤以三莊園保存程度最為完好。
清末莊園座西北朝東南,按中國古建筑傳統方式布局,分主體建筑與附屬建筑。主體建筑為主人會客、寢居的主要場所。按中軸線依次由正門進入至前庭、天井、中廳(廳堂)到后院天井臥室。兩側對稱為配房,完全按中國古建筑"登堂入室"的方式布局。附屬建筑是為了完善主體建筑的功能而設的。
在莊園正門右側建有一卒高為四層的炮樓,其第二層至頂層均有嘹望孔與槍眼,以增強莊園的自衛能力。 莊園建筑考究,采用清式營造技術,按尊卑、長幼建造設計房間。整個建筑錯落有致,布局講究同,環境優美,保存完整,是不可多得的清末民居代表。
太極峽
丹江口市石鼓鎮境內,景區面積3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區18平方公里,由太極大峽谷、九龍湖、天池、玉皇頂四大景區組成。東與河南省淅川縣倉房鎮,南至丹江口市涼水河鎮,西至蒿坪鎮,北與河南省淅川縣盛灣鎮交界。2008年被評為湖北省地質公園和省級風景名勝區。太極峽景區集幽深的峽谷、神秘的溶洞、茂密的森林、飛瀉的瀑布以及獨特的丹霞地貌、故志的歷史傳說為一體,具有獨特的地質風貌,是一處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科考探秘的旅游景區。由于其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僅成為南北文化相融合的結合部,而且是對接中原旅游圈的重要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