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武漢8月1日電(付延峰、唐昊、王忠武)盛夏時節,順竹溪河而上,來到鄂陜交界的竹溪縣龍壩鎮肖家邊村。沿河兩岸,滿目翠綠,果園、茶園、竹園、稻田生機盎然,農家小院白墻黛瓦,錯落有致。屋前屋后鮮花盛放,七月脆李掛滿枝頭,農家客舍游人如織。
肖家邊村村辦的木耳基地內,大家正熟練采摘木耳,運往超市。村黨支部書記徐遠明此前從山東引進資金和技術,成立神農臻菌有限公司,建立100個木耳大棚,發展木耳500萬棒,還統一把村里閑置農房進行規劃改造,開辦民宿農家樂。竹溪縣稅務局工作人員余濤,專門趕到村運營公司為財務人員講解稅務政策,輔導財務人員分類做好賬目憑證。說起村里發生的變化,徐遠明興奮不已,“村里辦成木耳基地,200多名勞力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每月收入均在2600元以上,村里辦成精品民宿7家,集體收入每年有50多萬元。”
竹溪縣是山區農業縣,有著獨特的自然稟賦和豐富的自然資源。當地聚焦社會力量,盤活農村荒山、荒坡、荒地、農民的閑置房屋,喚醒沉睡的資源。當地按照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權、股權變資金、資金變項目、項目變收益的思路,竹溪縣統籌開發農村閑置資源,全縣各村成立村級運營公司,把資產資源進行統一登記。據統計,全縣已有100多個村均已成立村級運營管理公司,稅務部門廣泛宣傳稅收惠民政策,到各鄉鎮培訓財務人員,提高業務知識和經營管理水平,全縣已利用閑置資源成立小微企業300多家,建立農戶收益分紅模式。
村子美了,人氣旺了,錢包鼓了。竹溪縣鄉村振興局負責人李軍介紹,全縣閑置資產利用開發,釋放了資源紅利,運營公司與村集體經濟、農業專業合作社經濟不斷增長,農戶共建產業,農戶熱情高漲,讓過去沉睡的資源帶來了“真金白銀”,農文旅融合產業活力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