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網訊(十堰日報)記者 鄧華 曾雨
房縣軍店鎮中村村白鶴灣,山環水繞、遠山如黛。每到夜晚,游客們在露天 KTV盡情歌唱,霓虹與人影交相輝映,煙火氣隨著夜風升騰,鄉村生活的恬靜美好在此盡顯。
農家食宿、池邊垂釣、田園觀光、田間騎行、燒烤露營、農耕體驗、路邊摘果……近年來,中村村充分挖掘自然和人文資源,按照農旅融合思路,打造環境優美、業態豐富的白鶴灣田園綜合體,成為廣大游客休閑娛樂的好去處。
農旅融合 激活鄉村經濟
“太刺激了,還想再玩一次。”7月28日上午,陳女士帶著兒子來到白鶴灣田園綜合體,體驗玻璃水滑道空中漂流,幾個旋轉下來,兒子直呼“過癮”。
下午四點不到,水上樂園里已經擠滿游客。不遠處的田園小火車鳴笛發車,游客們盡享田園風光。
隨著夜幕降臨,白鶴灣田園綜合體的露營地被徹底激活。伴著霓虹,游客們喝著冷飲、品著燒烤,三三兩兩盡興歌唱,歌聲中的白鶴灣更顯優雅、迷人。
……
漫步白鶴灣,沿著村級公路一路向前,豐富多彩的鄉村景觀和基礎設施,讓人感受到美麗鄉村的“一步一景、景景動人”。
依托盤峪河水系、龍王山山體、特色產業片區等優勢資源,中村村緊扣“山水田園、詩畫鄉居”定位,打造集高效農業、生態觀光、農事體驗、休閑游樂為一體的白鶴灣田園綜合體。
“景區在節假日和旅游旺季,游客日接待量最高可達1萬人次。進入夏季,日均游客在1000人次以上。”軍店鎮黨委書記王元濤介紹,白鶴灣田園綜合體已從最初的小景點,發展成為占地3200畝的國家3A級景區。預計到今年年底,綜合體將接待游客2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400萬元。
產業賦能 盤活鄉村資源
誰能想到,三年前的白鶴灣還是一片荒地?
2019年,在省發改委駐村工作隊的支持下,村“兩委”充分聽取群眾意見,邀請本地能人回鄉投資發展集體經濟,先后成立各類專業合作社13家,建設吊瓜、羊肚菌、水產、蔬菜等種植養殖基地3000畝,走上農旅融合發展之路。
鄉村振興,產業先行。圍繞產業發展,中村村走出一條以水興農、以田富農、以旅強農的路子,形成了“旅、藥、蔬、漁”四大主導產業。
“你們看,我們把魚兒的家安在巨型桶里,再過一個月,這一排排的巨型水桶,將成為鱸魚的天堂。”7月28日,望著正在建設的設施養魚項目,王元濤信心滿滿地說,“預計年產量可達50萬公斤,年產值可達2000萬元,后期引入石斑等高端魚,產值將更高。”
在白鶴灣田園綜合體,千畝設施蔬菜基地錯落有致,蔬菜長勢喜人。“眼下,正是辣椒、茄子、西紅柿、圣女果等上市的旺季。”王元濤介紹,得益于“訂單經濟”,這些蔬菜不愁賣,每天都有車來拉貨,通過“云菜通”銷往十堰城區各大超市。
同時,中村村還發展“菌稻輪作”基地1000畝,實現超級水稻和羊肚菌種植無縫銜接,最大限度利用土地資源,年產值可達4000余萬元。
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則發展標準化吊瓜種植示范基地600畝,村集體年增收25萬元以上。
利益共享 結出共富果實
“一年2萬多元的純收入,我很滿意。”去年初,村民羅運均應聘到白鶴灣田園綜合體蔬菜基地當管理員,收入不錯,還能在家門口上班,他十分高興。
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基地,中村村120余戶村民成為產業化工人。僅在基地采摘蔬菜一項,每月就可增收2000多元。
鄉村產業發展得好不好,關鍵要看農民能否受益。在中村村,明確產業項目帶農益農功能,通過基地務工、土地流轉等形式,每個項目都要帶動一定數量的農戶融入產業發展。
“我們每個產業都是市場化運作,都有一個市場主體、一個技術服務團隊,并能帶動一批群眾受益。”王元濤說,一些不能讓群眾受益的項目,他們堅決不上。
深化“村集體+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模式,中村村建立“三統三金”利益聯結機制(統一產業規劃、統一流轉土地、統一招商引智,群眾賺取租金、薪金、股金),建成現代農業產業基地3000畝,實現了地里無閑田、家里無閑人、鄰里無閑事、村里無信訪、農戶不返貧。
“我們的產業看得見、摸得著,結出了‘共富果’。”王元濤說,白鶴灣田園綜合體實現年產值5000余萬元,帶動全村820多戶群眾戶均增收3000元,村集體收入突破100萬元。中村村四大主導產業輻射周邊3個鄉鎮,帶動800余戶群眾增收致富。
“營造好環境,引得客人來。”近年來,中村村持續深化共同締造理念,以鄉村建設“六件事”為抓手,統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持續提升鄉風文明,全力打造休閑旅游“后花園”。
鄉村美了,產業興了,生活富了……如今的中村村,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每位村民的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