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灣區主城區。
秦楚網訊(十堰日報)特約記者 徐春曉 葉航 報道:日前,張灣區印發《關于深化共同締造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創新工作的通知》,圍繞城市更新、產業升級和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等重點工作,強化黨建引領,激發治理活力,提升治理效能,深化政企共建,凸顯群眾主體,進一步鞏固共同締造活動成果,擦亮城市治理張灣品牌。
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為打造全省老工業城市轉型發展治理樣本,該區力爭用3年時間,打造共同締造創新特色社區(村)50個,選樹共同締造示范小區(街區)100個,培育活躍有效的社會組織(志愿組織)150個,建成功能完善的小區黨建+鄰里中心(托幼養老中心)200個。到2025年,將實現黨的基層組織堅強有力,社區大黨委議事常態開展,小區多方聯動機制運轉有效,政企協同共建聯動發力,群眾共建意識顯著提升。
紅衛街道王灣社區永光新村面貌煥然一新。
延續共同締造的城市文脈。堅持政企“一家親一條心一起拼”,全力支持東風公司十堰基地剝離社會職能改革,積極承接教育、醫療、公安、消防、市政等公共服務機構,努力實現共建共治共享。傳承馬燈精神,積極支持東風公司“退二進三”,在優化、重組、盤活、用好閑置資產上下功夫,推動城市更新和產業升級,加強東風公司工業遺址保護性開發,以東風老舊小區改造、水電氣等公共產品更新、小區基礎設施升級為重點,加快老工業城市改造步伐。弘揚新風正氣,倡導移風易俗,褒獎善行義舉,注重挖掘宣傳老工業城市的建設功臣、行業楷模等,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夯實共同締造的政治基礎。推進東風公司等企事業單位黨員、退役軍人黨員在居住地報到全覆蓋,加強黨對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和新就業群體的領導,加大“紅色物業”建設力度,推動東風公司老基地家屬區的小區黨支部委員和業委會成員交叉任職。優化黨的基層組織體系,因地制宜新增13個城市社區,優化新增80個網格,新增187名社區工作者,持續鞏固組織體系,完善區委“兩新”工委實體化運行機制。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持續深化黨政機關及領導干部“雙承諾雙評議”為民服務辦實事機制、“五亮五共”和“三認”等活動紀實評價制度。
干部下沉社區開展志愿服務。
提升共同締造的政務效能。切實為基層減負松綁,厘清鄉鎮街道、區直部門、村社區之間的權責邊界,建立村(社區)工作事務準入制度,通過減負增效引導村(社區)治理重心下移,回歸服務群眾的主責主業。推動資源服務平臺下沉,高標準建設社區老年學校20個、社區幸福食堂30個、日間照料中心90個,新建小區“黨建+鄰里中心”50個,構建“15分鐘便民生活圈”。強化包聯工作機制,堅持區級領導包聯鄉鎮(街道)、鄉鎮(街道)班子成員包聯村社區、村社區干部包聯小區(網格)的屬地包聯制度,健全區領導包聯重點企業、優秀人才的行業包聯制度,選派150名優秀干部到重點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員。
健全共同締造的社會體系。強化群團組織凝聚群眾,充分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廣泛聯系群眾的優勢,培育黨建帶群建示范點30個,建設職工之家、青年之家、婦女之家、愛心驛站不少于50個。發展經濟組織聯結群眾,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獎勵機制落地,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引導市場主體投資興辦產業化龍頭企業,整合產業要素資源,促進共同發展。培育社會組織服務群眾,用活用好社會組織孵化中心,整合社區駐地資源,成立不少于30人的社區治理骨干連暨應急突擊隊。激活自治組織,持續加強小區業委會建設,促進業委會依法履職、物業依法履約、群眾依法維權。
神定河夏家店段河清岸綠。
激發共同締造的內生動力。完善民意表達和回應機制,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引導基層群眾廣泛持續深入參與社會治理,組織群眾制定村(居)民公約,建立村(居)民議事會制度,規范民主議事程序,探索開展社會協商,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完善社會共同參與機制,建立社會治理基金,支持市場主體、社會力量、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公共服務管理運行,用好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公司“三方聯動”機制,破解治理難題。完善風險防范化解機制,健全矛盾糾紛訴前調解機制,深化源頭治理,加強法治宣傳教育,進一步提升基層群眾法治觀念和法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