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峽兩岸媒體走進湖北——
“讓更多臺灣同胞看到湖北的好山好水好風光”
兩岸記者在東風模具分公司采訪。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許曠 通訊員 余國燕 實習生 黃祎釩
兩岸媒體是增進兩岸同胞相互了解的橋梁和紐帶。
第十七屆湖北·武漢臺灣周期間,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臺灣旺旺中時文化傳媒、臺灣聯合報等兩岸18家媒體的記者一行,走進湖北十堰,領略當地人文古韻和感受產業發展的強勁脈動。
大家紛紛表示,要通過鏡頭和文字,記錄湖北十堰的青山綠水,進一步向兩岸同胞展示湖北、推介湖北,共同譜寫鄂臺經貿文化和新聞領域交流合作的生動篇章。
兩岸文化一脈相承、同根同源
知來處,明去處。
博物館是快速了解一座城市的最佳窗口。9月20日,一行人首站來到十堰市博物館。
恐龍、遠古人類、武當山、車與十堰、南水北調……十堰深厚的人文底蘊、篳路藍縷的發展歷程,都讓大家驚嘆不已。
“請您再介紹一下……”參觀結束,福建廣電臺海時刻新媒體記者吳瓊和同事迫不及待采訪博物館講解員。
“兩岸文化一脈相承、同根同源,到訪第一天,便感受到十堰的獨特魅力。我們將制作一些短視頻,上傳至節目新媒體平臺,讓更多臺灣同胞看到湖北的好山好水好風光。”吳瓊對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說。
吳瓊介紹,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在全國省級臺中涉臺節目量最大,集團打造“臺海時刻”國際社交媒體傳播平臺中,“今日海峽”臉書粉絲專頁,互動量居大陸涉臺臉書賬號之首。
“媒體的新聞報道,能更好增進兩岸的了解。此次來湖北參加活動,有一種天然的使命感,希望通過我們的平臺,講好湖北故事、十堰故事。”吳瓊說。
世界70%的綠松石產自中國,中國70%的綠松石產自十堰。
記者們來到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看到綠松石產業學院的學生們正練習原石雕刻。一塊小小的綠松石原石經過打磨、雕刻,逐漸呈現出溫潤的藍綠光澤。
“怎樣挑選高品質的綠松石?”大家饒有興致地請工作人員介紹,并紛紛用鏡頭記錄。
“服務地方產業的同時,打通產學研最后一公里。”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院長胡盛騎告訴兩岸記者,該學院學生可以拿到全國認可的畢業證書,向綠松石鑒定師、設計師、工藝師等多個方向發展。
張灣區有個臺胞臺屬之家
因車而建、因車而興。
十堰是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的“老家”,汽車產業是當地的主導產業。
9月20日,來到十堰張灣區工業新區,東風模具沖壓技術有限公司模具分公司生產車間內,大型沖壓機轟隆作響,吊運、裝配、調試等作業秩序井然。
“我們具備每年開發14個轎車整車項目模具的能力,擁有70余款新車型側圍模具的開發經驗,模具出口到全球10多個國家。”東風模具分公司黨委書記劉杰輝的介紹,引來一陣驚嘆。
“希望與臺灣地區的模具企業加強合作交流,兩岸同心,共同為中國的汽車制造業發展作貢獻。”公司高級技師許建說。
湖北提出,突破性發展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等五大優勢產業。目前,十堰正向新能源汽車全產業鏈拓展,臺屬企業湖北風雷實業有限公司就是產業鏈上的一家。
走進湖北風雷實業有限公司大廳,張灣區臺胞臺屬之家展示墻吸引眾人駐足。樓道里,還有多個板塊集中展示黨和國家對臺工作大政方針、寶島美麗風光等豐富內容。
“企業在十堰發展的每一步,都得到地方政府的關心支持,作為臺屬,要繼續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為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貢獻力量。”湖北風雷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熊雷說。
“尋根之旅”讓兩岸同胞越走越親
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9月21日,煙雨朦朧。兩岸媒體一行乘坐索道纜車,登上武當山。四處遠眺,一座座青山連綿起伏,直沖云霄。
“昨天參觀十堰博物館時,聽到講解員介紹武當山,就充滿期待,現在看到,果然名不虛傳。”同行的一位臺灣媒體人說。
武當山宏大的宮觀建筑群,躋身世界文化遺產,享譽全球。
當天下午,壯觀的紫霄殿前,武當武術非遺傳承人鐘學勇,帶領弟子們表演武當武術。表演結束,兩岸記者意猶未盡,現場跟隨鐘學勇學習武當養生功法。
“兩岸武術同宗同源,每年都有很多來學習武當武術的臺灣同胞,還有很多臺灣朋友前來進香謁祖,進行‘尋根之旅’,通過這樣的交流活動,兩岸同胞越走越近,越走越親。”鐘學勇說。
隨后幾天,記者們還將參觀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紀念園等,繼續探訪湖北的鄉建鄉創、人文古韻、產業發展,深入挖掘不同領域中兩岸融合發展的典型案例,全面展示我省高質量發展和先行區建設成就。
“此次活動為兩岸媒體人搭建起交流平臺,為兩岸同胞了解湖北提供了豐富素材,希望通過我們的報道,進一步增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華夏經緯網主編黃楊說。